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症状分典型与非典型,典型有发热、口腔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皮疹;非典型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症状;不同年龄患儿症状有特点,免疫低下患儿症状更严重。
一、典型症状
1.发热:大多数患儿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可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体温可超过39℃,发热可持续1-7天不等。这是因为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引发发热反应。例如,柯萨奇病毒A16型等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致热原,从而导致体温升高。
2.口腔疱疹或溃疡:口腔内会出现散在的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硬腭等处,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及咽部。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破溃后形成小溃疡,患儿会感到疼痛,表现为拒食、流涎等。这是由于病毒在口腔黏膜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病变、坏死,形成疱疹和溃疡。比如,肠道病毒在口腔上皮细胞内复制,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出现上述口腔症状。
3.手部、足部、臀部皮疹:手、足、臀部会出现皮疹,初期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皮疹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皮疹可呈离心性分布,多见于手指、手背、足缘、足底、臀部等部位。皮疹的形成也是病毒感染皮肤组织,导致细胞病变的结果。例如,病毒感染手部、足部、臀部的皮肤细胞后,引起细胞的炎症和增生,形成皮疹。
二、非典型症状
1.神经系统症状:少数患儿特别是3岁以下患儿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无力或急性迟缓性麻痹等。这是因为肠道病毒可能通过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脑膜炎等。例如,研究发现肠道病毒可以在脑脊液中检测到,说明病毒已经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2.呼吸系统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咳嗽、口唇发绀、面色苍白、心率增快等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这是由于病毒感染累及呼吸系统,导致肺部炎症、肺水肿等。比如,病毒感染引起肺部的炎症反应,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从而出现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症状。
3.循环系统症状:个别患儿可能出现面色发灰、四肢发凉、脉搏增快或减弱、血压升高或下降等循环功能障碍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导致心肌受损、外周血管功能异常等,影响血液循环。例如,肠道病毒可能直接损伤心肌细胞,或者引起免疫反应导致心肌损伤,进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出现循环系统症状。
三、不同年龄患儿的症状特点
1.婴幼儿:婴幼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差,对于口腔疼痛等不适往往表现为哭闹、拒食等。而且婴幼儿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非典型症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观察。例如,1岁左右的患儿患手足口病时,可能不会准确表达口腔疼痛,但会通过频繁哭闹、不愿意进食来体现,同时如果出现精神差、肢体抖动等情况,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
2.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语言表达相对清晰,能够表述口腔疼痛、身体皮疹部位的不适等情况。但也可能出现发热、皮疹等典型症状,一般来说,相对于婴幼儿,病情进展相对较缓,但仍需关注是否出现并发症。比如,5岁的儿童患手足口病时,可能会说嘴巴疼,但是整体精神状态相对较好,不过也需要观察体温变化以及皮疹的发展情况等。
四、特殊人群(如免疫低下患儿)的症状特点
免疫低下患儿(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的患儿)感染手足口病后,症状往往更为严重,发热持续时间可能更长,皮疹可能更广泛,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并发症的概率更高,病情进展更迅速。这是因为免疫低下患儿自身的免疫防御功能较弱,无法有效控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扩散,导致病情加重。例如,一个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儿患手足口病后,可能体温持续高热不退,口腔疱疹和溃疡严重,同时很快出现精神差、呼吸急促等严重症状,需要加强监测和积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