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出血与痔疮在出血特点、伴随症状、发病机制、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直肠出血原因多样,不同病因伴随症状不同,发病机制与息肉、癌、炎症等相关,好发于不同人群,需经直肠指诊、结肠镜等诊断,针对病因治疗;痔疮出血多为鲜红色,发病与静脉丛充血等有关,好发于久坐久站等人群,经肛门视诊等诊断,以缓解症状为主,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痔疮:痔疮引起的出血通常为鲜红色,一般在排便后出现点滴状出血,或大便表面带血,严重时可呈喷射状出血。内痔常见出血情况,外痔一般不会有出血症状,但当外痔发生炎症时可能出现疼痛等表现。
伴随症状
直肠出血:不同病因伴随症状不同。直肠息肉患者可能在儿童期发病,表现为无痛性便血,有时息肉可脱出肛门外;直肠癌患者除了出血外,还可能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除了腹泻、黏液脓血便外,还可能有关节炎、皮肤红斑等肠外表现。
痔疮:单纯内痔一般无疼痛,但若发生嵌顿、感染时则会出现疼痛;外痔常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可伴有瘙痒。
发病机制
直肠出血: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其发病可能与遗传、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当息肉表面的血管破裂时就会引起出血;直肠癌是由于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性变,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相对不足,肿瘤表面容易破溃出血;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黏膜发生炎症、溃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痔疮:痔疮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的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因素都可导致肛管静脉回流受阻,引起静脉丛曲张,从而形成痔疮。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直肠出血: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有家族遗传史、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患有直肠慢性炎症等人群患病风险较高;直肠息肉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多见,精神因素、免疫因素等可能诱发该病。
痔疮:长期久坐、久站、便秘的人群易患痔疮,妊娠妇女由于盆腔压力增加,也容易发生痔疮,另外,肥胖人群由于腹部压力较大,痔疮的发病风险也相对较高。
诊断方法
直肠出血:需要进行直肠指诊,可初步了解直肠内有无肿块、溃疡等病变;还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直肠及结肠内的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对于怀疑有全身性疾病导致直肠出血的患者,还需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血液检查以及大便潜血试验等。
痔疮:一般通过肛门视诊,观察肛门周围有无肿物,内痔有时需在排便后观察,因为排便时腹压增加可使内痔脱出;还可进行直肠指诊,虽然痔疮通过指诊一般不能直接确诊,但可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对于一些复杂的痔疮情况,可能会进行肛门镜检查,以更清楚地观察内痔的情况。
治疗原则
直肠出血: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直肠息肉,可在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直肠癌则需要根据病情采取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溃疡性结肠炎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痔疮: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对于无症状的痔疮一般无需治疗,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即可;对于有症状的痔疮,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坐浴(用温水或药物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外用痔疮膏或栓剂等;如果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则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出现直肠出血需高度重视,可能是直肠息肉等原因,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孕妇出现痔疮出血时,要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可先尝试保守治疗,如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站久坐等,因为孕妇用药需谨慎,以免影响胎儿;老年人出现直肠出血要警惕直肠癌等疾病的可能,应及时进行全面检查;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属于直肠息肉的高危特殊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