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因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发,有剧烈咽痛等表现;慢性多因急性反复发作或隐窝引流不畅所致,有咽痛等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急性治疗有一般和抗生素治疗,慢性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病因: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也可引起。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受凉、过度劳累等,病原体大量繁殖,从而引发急性扁桃体炎。例如,儿童在冬季或春季气温变化较大时,若穿衣不合适,容易因受凉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进而感染病原体引发急性扁桃体炎。
临床表现:起病急,常有剧烈咽痛,多伴有吞咽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畏寒、高热、头痛、食欲减退、乏力等全身症状。检查可见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有脓性分泌物等。
慢性扁桃体炎
病因: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变为慢性炎症。例如,急性扁桃体炎患者若未得到彻底治疗,病原体在扁桃体隐窝内持续存在,就容易转为慢性扁桃体炎。
临床表现: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咽痛史,还可出现咽干、发痒、异物感、刺激性咳嗽等症状。小儿慢性扁桃体炎可影响身体发育,因为扁桃体过度肥大,可引起呼吸不畅、睡眠打鼾等,进而影响儿童的睡眠质量,导致生长激素分泌受影响,影响身体生长发育。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扁桃体的大小、颜色、表面情况等。急性扁桃体炎时,扁桃体明显充血、肿大,表面有脓性渗出物;慢性扁桃体炎时,扁桃体大小不一,表面可见瘢痕,凹凸不平,有时可见隐窝口有黄白色干酪样点状物。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是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急性扁桃体炎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也会升高,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严重程度。
治疗原则
急性扁桃体炎:
一般治疗:患者需适当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质饮食,如稀粥、面片汤等。注意口腔卫生,可用复方硼砂溶液等漱口。
抗生素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扁桃体炎,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根据病情轻重,决定给药途径(口服或静脉给药)。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例如,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滴注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慢性扁桃体炎:
非手术治疗:包括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如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均衡等;可以使用局部漱口液,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等,来清洁口腔,减少病原体滋生。
手术治疗:如果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或已成为引起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如引发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可考虑行扁桃体切除术。手术年龄一般建议在5岁以后,但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综合判断。例如,对于经常因扁桃体炎导致风湿性心脏病发作的患者,应尽早考虑手术切除扁桃体,但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及患者的身体状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扁桃体炎较为常见,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在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时,使用抗生素需谨慎选择,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听力等有影响的药物。同时,儿童慢性扁桃体炎若影响呼吸和睡眠,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以保障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例如,夜间睡眠时出现严重打鼾、呼吸暂停的儿童,需尽早干预。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扁桃体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会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药物,但也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治疗方案。例如,轻度的扁桃体炎可先尝试局部漱口等非药物治疗,若病情较重,再谨慎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老年人:老年人扁桃体炎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使用抗生素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例如,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使用某些抗生素时可能需要调整剂量,同时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