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前需进行遗传咨询与检查、治疗基础疾病;孕期要合理营养、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物质接触、定期产检;有过流产史孕妇要更密切监测、注意休息和心理;高龄孕妇要更重视相关检查、营养和避免不良因素,以降低流产风险,保障妊娠健康。
一、孕前准备与健康管理
1.遗传咨询与检查
对于有过流产史的夫妇,应进行遗传咨询,了解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因素。例如,夫妻双方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若发现染色体平衡易位等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评估再次妊娠流产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辅助生殖技术等措施。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女性年龄越大,卵子质量下降,染色体异常几率增加,35岁以上女性流产风险相对较高,孕前应更积极进行遗传相关检查。
男性也需注意,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可能影响精子质量,增加胚胎染色体异常风险,从而导致流产,所以孕前男性应戒烟戒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2.治疗基础疾病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女性,应在病情控制稳定后再考虑妊娠。例如,糖尿病患者孕前需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空腹血糖控制在3.9~6.4mmol/L,餐后血糖控制良好,以减少高血糖对胚胎发育的不良影响,降低流产风险。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后再备孕,避免孕期血压波动对胎盘血供的影响。
二、孕期保健
1.合理营养摄入
保证充足的叶酸摄入,孕前3个月至孕早期3个月每天补充0.4~0.8mg叶酸,可有效预防神经管畸形等,同时对降低流产风险也有一定作用。孕妇应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以满足胚胎生长发育的需要,蛋白质摄入不足可能影响胚胎着床及发育,增加流产几率。还要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充足,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富含维生素C的橙子、猕猴桃等,富含铁的菠菜等,铁缺乏可能导致孕妇贫血,影响胎盘供氧,增加流产风险。
2.避免不良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孕妇吸烟饮酒是导致流产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会使血管收缩,减少胎盘血供,饮酒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等发育,增加流产可能性。孕妇应远离二手烟环境,避免接触含有酒精的饮品及食物。还要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过度劳累会使孕妇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影响内分泌平衡,不利于胚胎着床和发育。
3.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避免接触化学毒物,如苯、甲醛等,在工作或生活中接触这些物质的孕妇,应尽量脱离相关环境。例如在新装修的房屋中居住可能接触甲醛,会增加流产风险,孕妇应避免居住在新装修且未充分通风的房屋内。还要避免接触放射线,孕期应尽量减少X线等放射性检查,若因病情需要必须进行,应做好腹部防护。
4.定期产检
孕期定期进行产检非常重要,通过产检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孕早期通过超声检查确定宫内妊娠,排除宫外孕等异常情况,宫外孕是导致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孕早期还需监测孕激素水平等,若孕激素水平过低,可能导致流产,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孕激素补充,但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随意用药。中晚期产检可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胎盘功能等,及时发现胎儿发育异常或胎盘功能不良等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有过流产史的孕妇
这类孕妇再次妊娠时流产风险相对较高,应更加密切监测。孕早期应尽早进行超声检查和孕激素等相关指标检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在孕期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性生活,性生活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心理方面也需关注,有过流产史的孕妇可能存在焦虑等情绪,不良情绪也可能影响妊娠,家人应给予关心和支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2.高龄孕妇
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流产风险较高,除了做好孕前遗传咨询和孕期定期产检外,孕早期可增加超声检查的频率,密切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在营养方面要更加注重均衡,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充足供应。同时要注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因为高龄孕妇自身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对不良因素的耐受能力降低,更易受到影响导致流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