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的发生与局部、全身及环境因素相关。局部因素有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全身因素包括营养不良、全身慢性疾病;环境因素涉及空气污染、职业性因素,这些因素均可刺激鼻腔黏膜或影响其功能,导致慢性鼻炎发生。
一、局部因素
1.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
急性鼻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若急性鼻炎反复发作,鼻腔黏膜的炎症难以彻底消退,就容易迁延为慢性鼻炎。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在感冒后发展为慢性鼻炎,且若感冒后未得到规范治疗,病情易反复。例如,有研究发现,儿童急性鼻炎后若治疗不规范,约有一定比例会发展为慢性鼻炎。
慢性鼻窦炎时,鼻窦的脓性分泌物长期刺激鼻腔黏膜,也可引发慢性鼻炎。患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鼻窦内的炎症物质不断流到鼻腔,持续刺激鼻腔黏膜,导致黏膜的炎症状态持续存在,进而发展为慢性鼻炎。
2.鼻腔解剖结构异常
鼻中隔偏曲是常见的鼻腔解剖结构异常情况。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偏曲,会影响鼻腔的通气和引流,使鼻腔黏膜容易受到刺激和感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比如,鼻中隔偏曲的部位会导致气流不畅,局部黏膜受到气流的冲击和刺激,容易发生炎症反应,久而久之就可能引发慢性鼻炎。
鼻甲肥大也是导致慢性鼻炎的局部解剖因素之一。鼻甲包括下鼻甲、中鼻甲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鼻甲黏膜长期炎症水肿、增生肥厚,会影响鼻腔的正常功能。例如,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鼻腔黏膜,导致鼻甲肥大,增加慢性鼻炎的发病风险。
二、全身因素
1.营养不良
维生素缺乏,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C缺乏,会影响鼻腔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维生素A缺乏时,鼻腔黏膜的上皮组织容易发生鳞状化生,导致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维生素C缺乏会影响血管的通透性等,不利于鼻腔黏膜炎症的修复。例如,长期偏食、节食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从而增加慢性鼻炎的发病几率,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营养不良,更易受慢性鼻炎困扰。
微量元素缺乏,如铁、锌等缺乏,也与慢性鼻炎的发生有关。铁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等多种生理过程,锌对维持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当体内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时,鼻腔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炎症且难以恢复,进而发展为慢性鼻炎。
2.全身慢性疾病
贫血、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影响鼻腔黏膜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贫血患者血液携氧能力下降,鼻腔黏膜处于相对缺氧状态,不利于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恢复,鼻腔黏膜容易反复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引发慢性鼻炎。例如,糖尿病患者若血糖长期控制在较高水平,患慢性鼻炎的概率比血糖控制良好的人群要高。
内分泌失调也与慢性鼻炎有关。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鼻腔黏膜出现黏液性水肿,影响鼻腔的通气等功能,长期可引发慢性鼻炎。女性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内分泌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出现鼻腔黏膜的适应性改变,增加慢性鼻炎的发病风险。
三、环境因素
1.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粉尘等,长期吸入会刺激鼻腔黏膜。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等都会增加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粉尘的含量。在污染严重的城市中生活的人群,鼻腔黏膜长期受到这些污染物的刺激,容易引发慢性鼻炎。例如,长期在水泥厂工作的工人,由于长期接触粉尘等污染物,患慢性鼻炎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温度和湿度的急剧变化也会对鼻腔黏膜产生刺激。例如,从寒冷的室外突然进入温暖潮湿的室内,或者相反,鼻腔黏膜不能迅速适应这种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容易引发炎症反应,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就可能导致慢性鼻炎。
2.职业性因素
某些职业需要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物质等,如教师长期处于粉尘环境(粉笔灰等)、化工行业工人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这些职业因素会使鼻腔黏膜不断受到刺激,增加慢性鼻炎的发病风险。例如,纺织厂的工人长期接触棉尘等,容易引发鼻腔黏膜的炎症,进而发展为慢性鼻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