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引起,多见于6-24月龄婴幼儿,发热3-5天热退疹出,血常规白细胞等变化,对症治疗护理;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全年可发夏秋高发,发热伴手、足、口、臀皮疹,重症可致并发症,需隔离、对症等治疗护理,两类疾病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护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有不同特点。
一、病因方面
1.幼儿急疹: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引起,其次为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感染,多见于6-24月龄婴幼儿,春、秋季节相对多见,发病机制是病毒侵入人体后,在白细胞等细胞内复制,引发免疫反应。
2.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病原体有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节高发,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物品、食物等,病毒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或破损皮肤侵入人体。
二、临床表现方面
1.幼儿急疹:
发热: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持续3-5天,一般情况良好,可能有轻微呼吸道症状,如咳嗽等。
皮疹:热退时或热退后出现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先发生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蔓延到面部和四肢,皮疹1-2天内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2.手足口病:
发热:多数患儿有发热,体温一般为38℃左右,也可高达39℃以上,持续1-7天不等。
皮疹:主要分布在手、足、口、臀等部位,手、足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影响患儿进食。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EV71感染的患儿病情相对较重,可能出现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血常规:
幼儿急疹: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
手足口病: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升高,EV71感染的患儿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明显,伴有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变化。
2.病毒学检查:
幼儿急疹:可通过检测血清中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的抗体,如急性期和恢复期抗体呈4倍以上升高可确诊,也可通过PCR技术检测患儿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的病毒核酸。
手足口病:可通过咽拭子、粪便等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如CoxA16、EV71等病毒核酸阳性可确诊。
四、治疗与护理方面
1.幼儿急疹:主要是对症治疗,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体温超过38.5℃且患儿有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但需注意低龄儿童用药安全),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抗病毒治疗,预后良好。护理上要让患儿多休息,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
2.手足口病:
一般治疗:隔离患儿,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对症治疗:发热时同样可采用物理降温或合理使用退热药物,对于口腔疱疹溃疡疼痛明显的患儿,可使用生理盐水漱口等缓解症状。
重症治疗:EV71感染的重症患儿需要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出现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时,需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护理上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皮疹变化等,注意保持患儿居住环境的通风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幼儿急疹:对于6月龄以下的婴儿,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患幼儿急疹时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因为高热可能引起惊厥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保持婴儿皮肤清洁,避免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婴幼儿,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患幼儿急疹时要加强病情监测,因为发热等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的负担。
2.手足口病:对于小婴儿(月龄较小),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呼吸、心率等情况,因为小婴儿免疫力低,容易出现重症表现。对于EV71感染的患儿,即使是较大儿童,也需要密切关注,因为部分患儿可能在看似病情稳定后突然出现重症表现。另外,手足口病患儿在隔离治疗期间,要注意安抚患儿情绪,因为口腔疱疹溃疡会引起疼痛,影响患儿的心理状态,家长要多给予关心和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