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起功能障碍(ED)是男性常见生殖系统疾病,病程超3个月,发生涉及生理(血管、神经、内分泌因素)、心理因素;临床表现为阴茎不能正常勃起等并伴心理问题;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等;其与年龄(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升高)、性别(主要发生在男性)、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病史(有相关基础病史者发生率高)相关,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一、定义
勃起功能障碍(ED)是指男性不能持续获得或维持足够的阴茎勃起以完成满意的性生活,病程通常超过3个月。它是一种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其发生涉及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因素。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生理因素
1.血管因素:阴茎海绵体的血流灌注是维持勃起的关键。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阴茎动脉狭窄、阻塞,使血流减少,例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长期高血糖、高血压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动脉血流供应,增加ED发生风险。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也易出现血管性ED。
2.神经因素:支配阴茎勃起的神经受损会引发ED。如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干扰神经传导,使得阴茎不能正常接收勃起信号;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引起神经病变,累及支配阴茎的自主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进而影响勃起功能。
3.内分泌因素:雄激素水平异常与ED密切相关。睾酮是维持男性性欲和勃起功能的重要激素,当体内睾酮分泌不足时,会影响勃起功能,常见于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激素平衡而导致ED。
(二)心理因素
长期的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心理状态可引发ED。例如,工作生活中的重大压力事件、夫妻关系不和谐等心理应激情况,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勃起功能。心理因素导致的ED往往与生理因素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阴茎不能勃起、勃起不坚或勃起持续时间短,无法进行正常的性交活动。患者可能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性生活情况,包括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时间、病程、诱发因素、既往疾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用药史、手术史以及心理状态等。例如,了解患者是否长期服用某些可能导致ED的药物,如降压药中的β受体阻滞剂等。
(二)体格检查
检查包括外生殖器检查、第二性征检查等,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先天性畸形、内分泌异常等情况导致的ED。
(三)实验室检查
检测性激素水平(如睾酮、雌二醇等)、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了解是否存在内分泌紊乱、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可能引起ED的基础疾病。
(四)特殊检查
如阴茎海绵体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评估阴茎动脉血流情况;夜间阴茎勃起监测,通过监测睡眠中阴茎的勃起情况来区分心理性ED和器质性ED等。
五、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的关联及应对
(一)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ED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血管、神经等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ED。应对措施方面,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关注自身勃起功能变化,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等。
(二)性别
主要发生在男性群体中,女性一般不存在勃起功能障碍的问题,但女性的健康状况等可能通过影响夫妻关系等间接影响男性的勃起功能。男性应关注自身生殖健康,女性也应关注伴侣的生殖健康相关问题,共同维护良好的性生活质量。
(三)生活方式
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ED的发生风险。例如,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阴茎血流;酗酒会干扰内分泌和神经功能。应对方式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度进行有氧运动、保持合理体重等。
(四)病史
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病史的人群,ED的发生几率较高。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损伤血管和神经,容易并发ED。对于有这些基础病史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发展,定期评估勃起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ED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