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病因分局部和全身,局部有外伤、鼻黏膜干燥、鼻部炎症、肿瘤等,全身与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其他全身性疾病等有关;治疗包括一般处理(体位、局部压迫)、局部止血(烧灼法、填塞法)、全身治疗(针对病因、补充血容量),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鼻出血各有特点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鼻出血的病因
(一)局部病因
1.外伤:
鼻及鼻窦外伤,如挖鼻、用力擤鼻、鼻部撞击等,儿童挖鼻是常见的引起鼻出血的原因之一,因为儿童鼻黏膜较脆弱,且好奇心强易有挖鼻行为。
气压损伤,如高空飞行、潜水等环境气压变化,可导致鼻黏膜血管破裂出血。
2.鼻黏膜干燥:
空气干燥、炎热、寒冷等环境因素,以及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可使鼻黏膜水分丢失过多,导致鼻黏膜干燥、脆弱,容易出血。
一些全身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脱水,也可引起鼻黏膜干燥出血。
3.鼻部炎症:
急性鼻炎、鼻窦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例如,萎缩性鼻炎患者鼻黏膜萎缩、变薄,血管易破裂出血;急性鼻炎发作时,鼻黏膜充血肿胀,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出血。
4.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肿瘤:
良性肿瘤如鼻咽纤维血管瘤,多见于青少年男性,瘤体血管丰富,易出血;恶性肿瘤如鼻咽癌,早期可出现回吸性血涕,晚期肿瘤坏死破溃可导致较大量鼻出血。
(二)全身病因
1.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血压升高可使鼻黏膜血管压力增大,容易破裂出血。尤其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鼻出血的风险增加。
静脉压增高,如二尖瓣狭窄、胸腔纵隔病变等,可导致鼻腔静脉回流受阻,引起鼻黏膜血管扩张破裂出血。
2.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引起鼻出血。
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凝血因子缺乏会影响血液的凝固过程,导致鼻出血。
3.其他全身性疾病:
肝肾功能障碍,肝肾功能异常可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和代谢,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引起鼻出血。
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猩红热等,发热时鼻黏膜充血、干燥,易发生鼻出血。
二、鼻出血的治疗
(一)一般处理
1.体位: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避免仰卧位,防止血液流入咽部引起呛咳。对于儿童,应使其保持安静,避免哭闹,可适当安抚。
2.局部压迫:
一般用手指捏紧两侧鼻翼,持续压迫5-10分钟,同时可用冷水袋或湿毛巾敷前额和后颈,以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儿童鼻出血时,还可让其将头部稍向前倾,家长用拇指和食指紧紧捏住患儿的双侧鼻翼,压迫鼻中隔前下部,一般压迫5-10分钟多可止血。
(二)局部止血方法
1.烧灼法:适用于反复小量出血且能找到明确出血点的患者。常用的有化学药物烧灼(如硝酸银、三氯醋酸等)和激光、微波烧灼。化学药物烧灼是用蘸有化学药物的棉签接触出血点,使局部组织蛋白凝固,封闭血管达到止血目的;激光、微波则是利用热效应使出血点凝固止血。
2.填塞法:
前鼻孔填塞,常用凡士林纱条、膨胀海绵等进行填塞。将纱条或海绵由前鼻孔填入鼻腔,填满整个鼻腔腔隙,压迫止血。对于儿童,应选择较柔软的填塞材料,且填塞不宜过紧,避免损伤鼻黏膜。
后鼻孔填塞,适用于前鼻孔填塞无效的严重鼻出血。将后鼻孔纱球填入后鼻孔,再用凡士林纱条进行前鼻孔填塞,同时将纱球的引线固定于前鼻孔外,以便必要时取出纱球。
(三)全身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高血压引起的鼻出血,应积极控制血压,可使用降压药物等。
如果是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鼻出血,应针对具体的血液系统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白血病患者需进行化疗等。
对于维生素缺乏引起的鼻出血,应补充维生素,如维生素K、维生素C等。
2.补充血容量:对于出血量较大导致贫血或休克的患者,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可输入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或输血等。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鼻出血较为常见,家长应教育儿童不要挖鼻,保持鼻腔湿润。老年人鼻出血多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有关,应密切监测血压,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女性鼻出血若与月经周期有关,应在经期注意保持鼻腔湿润,避免剧烈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