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毛囊炎症反应,由病原体感染、毛囊堵塞等引起,表现为毛囊周围红色丘疹等,好发于多部位,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真菌性用抗真菌药治疗,要保持皮肤清洁等预防;痤疮是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皮肤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有多种皮疹表现,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区,轻度局部治疗、中重度联合或系统用药,要注意皮肤清洁等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毛囊炎
是毛囊发生的炎症反应,可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也可因毛囊堵塞、皮肤损伤等因素诱发。常见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皮肤不洁、搔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是常见诱因,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生活中不注意个人卫生的人群更易患毛囊炎。
痤疮
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与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青春期人群高发,这与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腺分泌增加等生理变化有关,此外,遗传、饮食(高糖、高脂饮食等)、情绪紧张、内分泌失调等也会影响痤疮的发生发展。
二、临床表现
毛囊炎
典型表现为毛囊周围出现红色丘疹,可伴有疼痛、瘙痒等症状,丘疹顶端可能有白色脓疱,好发于头皮、面部、颈部、臀部等有毛囊分布的部位,一般单个皮疹相对独立,严重时可能多个皮疹融合,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毛囊炎表现略有差异,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脓疱较明显,真菌性毛囊炎可能皮疹形态相对不典型但瘙痒感较明显。
痤疮
皮疹表现多样,包括粉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常对称分布。粉刺是痤疮的早期表现,白头粉刺为肤色或白色的丘疹,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是开放性粉刺,顶端为黑色;炎症明显时可出现红色丘疹、脓疱,病情较重时会形成结节、囊肿,愈合后可能遗留瘢痕、色素沉着等,对患者的外貌及心理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尤其处于青春期注重外貌的人群受影响更明显。
三、好发部位
毛囊炎
可发生在任何有毛囊的部位,常见于头皮,因为头皮毛囊丰富且易受搔抓、不洁等因素影响;面部也是好发部位之一,如额头、下巴等部位;颈部由于日常活动中可能受到摩擦等,也容易出现毛囊炎;臀部则与局部潮湿、久坐等因素有关,长期卧床的患者臀部毛囊炎发生率相对较高。
痤疮
主要集中在皮脂腺丰富的区域,面部是最常见部位,因为面部皮脂腺分布密集;胸背部也是好发部位,这与胸背部皮脂腺较多有关,青春期人群活动量大,胸背部出汗多,若清洁不及时易引发痤疮。
四、治疗原则
毛囊炎
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一般局部外用抗生素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真菌性毛囊炎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外用酮康唑乳膏等,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等刺激。不同年龄人群治疗基本遵循此原则,但儿童皮肤娇嫩,选择药物时要更谨慎,优先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
痤疮
轻度痤疮以局部治疗为主,如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凝胶)、过氧苯甲酰凝胶等;中度痤疮可能需要联合口服药物,如抗生素(如四环素类)等;重度痤疮则可能需要系统应用异维A酸等药物,但异维A酸有一定副作用,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尤其对于青少年,要充分评估利弊。不同年龄段痤疮患者治疗方案有所不同,儿童痤疮相对较轻,多以局部温和治疗为主,青春期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调整。
五、预防措施
毛囊炎
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定期洗澡,尤其是易出汗部位;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损伤;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对于从事易出汗工作的人群,要及时清洁皮肤,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减少细菌、真菌滋生的机会,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注意这些方面,儿童要注意日常皮肤护理,避免因皮肤损伤引发毛囊炎。
痤疮
注意皮肤清洁,用温和的洁面产品清洁面部,但不要过度清洁;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减少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对于青春期人群,要正确认识痤疮的发生发展,避免自行挤压皮疹,防止感染加重及瘢痕形成,儿童期也要注意生活方式对皮肤的影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痤疮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