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扩张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和预后方面有不同特点。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等,辅助检查有相应表现,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预后与病情进展及控制危险因素有关;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症状有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等,辅助检查有其特征,治疗包括控制感染等,预后因病情轻重等而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长期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等有关。例如,长期吸烟会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弱,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导致气道净化能力下降,容易引发感染,进而引起支气管黏膜的慢性炎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相对多于女性,长期吸烟的生活方式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
支气管扩张:是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使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主要病因是支气管-肺组织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婴幼儿期患麻疹、百日咳、支气管肺炎等是引起支气管扩张的常见原因。各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年,性别差异不显著,有相关肺部感染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二、临床表现
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痰,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部分患者伴有喘息。病情缓慢进展,可伴有逐渐加重的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累时出现,逐渐加重,严重时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支气管扩张: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痰液分为三层,上层为泡沫,中层为黏液,下层为脓性物和坏死组织。反复咯血程度不等,可为少量痰中带血至大量咯血。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全身症状。
体征
慢性支气管炎:早期可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支气管扩张:早期或病变轻者可无异常体征,病变严重或有继发感染时,可在病变部位听到固定而持久的湿啰音,部分患者可伴有杵状指(趾)。
三、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慢性支气管炎:早期X线检查可无异常,反复发作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
支气管扩张:胸部X线检查可见支气管柱状扩张时表现为轨道征,囊状扩张时可见卷发样阴影。高分辨率CT(HRCT)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的主要检查方法,可显示支气管扩张的部位、范围和形态等,表现为支气管的异常扩张,管壁增厚等。
肺功能检查
慢性支气管炎:早期肺功能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FEV/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降低,流量-容积曲线明显降低。
支气管扩张:早期肺功能可正常,病变较重时可出现阻塞性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FEV/FVC降低等,合并肺气肿时可出现残气量增加等表现。
痰液检查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液可培养出致病菌,常见的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等。
支气管扩张:痰液培养可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痰涂片可发现大量中性粒细胞及革兰阴性菌。
四、治疗原则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主要是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常用抗生素有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控制感染;使用溴己新、氨溴索等祛痰;氨茶碱、沙丁胺醇等平喘。缓解期主要是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支气管扩张:主要是控制感染、清除气道分泌物、处理咯血等。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曲松等控制感染;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改善气流受限,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反复咯血,病变局限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等。
五、预后
慢性支气管炎:病情缓慢进展,若能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戒烟等,可延缓病情进展;若反复急性发作,可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肺心病,预后相对较差。
支气管扩张:病情轻重不一,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病情可得到控制,但易反复发作。若病变范围广泛,可导致呼吸功能严重受损,影响生活质量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