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与皮疹在定义、临床表现、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及治疗预防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荨麻疹为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风团为特征,病因多样;皮疹为皮肤病变统称,形态多样,病因复杂。二者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特殊人群需个体化评估。治疗上,荨麻疹急性期首选抗组胺药,慢性期需长期控制;皮疹则根据病因选择抗病毒、抗菌、抗过敏或免疫抑制治疗。预防建议包括避免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等,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一、荨麻疹与皮疹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1.1荨麻疹(Urticaria)的医学定义
荨麻疹是一种以局限性、暂时性、瘙痒性风团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通常由I型超敏反应引发。其典型表现为皮肤表面突然出现红色或苍白色水肿性斑块,边缘清晰,直径可达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伴有剧烈瘙痒或灼热感。风团可在24小时内完全消退,不留痕迹,但可能反复发作。
1.2皮疹(Rash)的广义定义
皮疹是皮肤病变的统称,涵盖多种形态学表现,包括斑疹、丘疹、水疱、脓疱、鳞屑等。其病因复杂,可能与感染、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或物理刺激相关。皮疹的持续时间、消退特征及伴随症状因病因而异,部分类型可能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
二、临床表现的差异
2.1荨麻疹的特异性表现
风团形态: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按压后褪色。
发作特点:单发或多发,部位不固定,可累及黏膜(如唇部、眼睑)。
伴随症状:约30%患者合并血管性水肿,表现为深部组织肿胀,持续1~3天。
2.2皮疹的多样性表现
斑疹:仅表现为皮肤颜色改变(如红斑、紫癜),无隆起。
丘疹:直径小于0.5cm的实性隆起,如湿疹、银屑病。
水疱:含液体的囊腔,见于带状疱疹、天疱疮。
脓疱:含脓液的疱疹,提示细菌感染。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的差异
3.1荨麻疹的病因分类
急性荨麻疹(病程<6周):多由食物(如海鲜、坚果)、药物(如青霉素)、昆虫叮咬或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慢性荨麻疹(病程≥6周):约50%病例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慢性感染或物理刺激(如压力、冷热)相关。
3.2皮疹的病因谱系
感染性皮疹:如麻疹(柯萨奇病毒)、风疹(风疹病毒)、水痘(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过敏性皮疹:接触性皮炎(如镍过敏)、药疹(如磺胺类)。
自身免疫性皮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蝶形红斑、银屑病的鳞屑性红斑。
物理性皮疹:日光性皮炎、冻疮。
四、诊断与鉴别要点
4.1荨麻疹的诊断依据
典型风团表现及24小时内消退特征。
实验室检查:急性期可检测血清IgE水平,慢性者需排查自身抗体(如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4.2皮疹的诊断流程
病史采集:关注接触史、用药史、家族史。
体格检查:明确皮疹形态、分布范围及伴随体征(如发热、淋巴结肿大)。
辅助检查:皮肤活检、病原学检测(如病毒PCR)、免疫学检查(如ANA)。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5.1儿童与孕妇
儿童急性荨麻疹需警惕继发感染(如链球菌咽炎),慢性者需排查食物不耐受。
孕妇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建议优先选择外用抗组胺药。
5.2老年人及合并基础疾病者
老年人慢性荨麻疹需排查肿瘤相关性(如淋巴瘤),药物诱发风险较高。
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药物代谢能力下降,需调整剂量或选择替代方案。
六、治疗原则与预防策略
6.1荨麻疹的治疗
急性期: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慢性期:需长期控制,可联合奥马珠单抗(抗IgE单抗)或环孢素。
6.2皮疹的治疗
感染性皮疹:抗病毒(如阿昔洛韦)或抗菌治疗。
过敏性皮疹:脱离过敏原,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
自身免疫性皮疹: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或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
6.3预防建议
避免已知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穿着棉质衣物。
慢性患者需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通过以上对比,可明确荨麻疹与皮疹在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上的差异。临床实践中需结合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避免误诊误治。特殊人群需个体化评估,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