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中暑症状分轻度、中度、重度,不同年龄宝宝有特点,有基础疾病和服药宝宝需特殊注意,要密切关注环境防中暑,发现症状及时正确处理,严重时送医。轻度中暑体温超38℃、皮肤潮红出汗多、烦躁口渴;中度体温39-40℃及以上、有神经及循环系统症状;重度体温超40℃、有神经严重受损及休克等表现。婴儿中暑体温升得快且神经症状突出,幼儿要密切补水,学龄前儿童要避免烈日下长时间活动。有基础疾病和服药宝宝更要防中暑。
体温升高:宝宝的体温会超过38℃,这是身体在应对高温环境,试图通过升高体温来启动散热等调节机制,但持续升高就提示中暑情况出现。比如在炎热环境中待了一段时间后,测量体温发现比正常体温(一般婴幼儿正常体温在36-37.3℃左右)明显偏高。
皮肤表现:皮肤可能变得潮红,触摸时感觉发热,还可能伴有出汗增多的情况,不过此时宝宝的汗液分泌可能还能一定程度上帮助散热,但如果情况进一步发展,出汗可能会减少。例如宝宝额头、颈部等部位皮肤发红,出汗比平时多。
一般不适:宝宝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的情况,还可能有口渴的表现,这是身体缺水的一种信号,因为中暑时身体水分通过出汗等途径流失较多。
中度中暑症状
体温进一步升高:体温可能会达到39-40℃甚至更高,此时宝宝的体温调节功能受到更明显的影响。
神经系统症状: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的情况,有的宝宝还可能有恶心、呕吐的症状。比如原本活泼的宝宝变得无精打采,总是想睡觉,并且出现吃下去的东西又吐出来的现象。
循环系统表现:可能会有心率加快的情况,呼吸也会变得急促,宝宝的口唇可能会稍微发绀,显示出身体供氧相对不足的状态。
重度中暑症状
体温极高:体温可能超过40℃,而且体温持续不降,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说明身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几乎完全紊乱。
神经系统严重受损:可能会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此时宝宝的大脑受到了严重影响。例如宝宝会突然出现手脚抽搐,意识完全丧失,陷入昏迷状态。
其他严重表现:可能会出现休克的迹象,如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微弱等,同时可能伴有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情况,这时候情况非常危急,需要立即进行抢救。
不同年龄宝宝中暑的特点及应对考虑
婴儿(0-1岁):婴儿不会准确表达自己的不适,中暑时可能更难被早期发现。他们中暑后体温升高可能更迅速,而且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更突出,因为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对体温变化等刺激的耐受能力更弱。所以对于婴儿,要特别注意避免让他们处于高温环境中,比如在炎热天气外出时,要使用合适的遮阳设备,保持室内通风凉爽。
幼儿(1-3岁):幼儿相对能表达一些不适,但表达可能不太准确。他们中暑后可能会出现前面提到的各种症状,而且由于活动量相对比婴儿大,在高温环境中更容易出汗失水,所以要更密切关注他们的水分补充情况,及时给幼儿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加重中暑情况。
学龄前儿童(3-6岁):学龄前儿童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所增强,但仍然需要注意。他们中暑后的症状表现和前面所述类似,但在护理上可以逐渐引导他们配合,比如让他们知道口渴了要主动喝水等。同时,要避免让学龄前儿童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在户外活动时要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和阴凉避暑的地方。
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果宝宝本身有一些基础疾病,比如先天性心脏病等,中暑对他们的影响会更严重。因为基础疾病会削弱宝宝的身体机能,中暑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的发作,加重病情。所以这类宝宝在高温季节要更加严格地避免中暑,尽量待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外出时要采取更周全的防暑措施。
服用某些药物的宝宝:有些宝宝可能在服用特定药物,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宝宝的体温调节功能,增加中暑的风险。例如服用了某些抗组胺药物等,这时候家长更要注意做好宝宝的防暑工作,密切观察宝宝在高温环境下的表现,一旦有中暑迹象要及时采取措施。
总之,宝宝中暑的症状根据严重程度不同有不同表现,在照顾宝宝时要密切关注环境温度,防止宝宝中暑,一旦发现宝宝有中暑相关症状,要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如将宝宝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适当降温、补充水分等,情况严重时要立即送往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