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出血常见原因包括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痔疮、肛裂、肠道血管病变(如肠道血管瘤、缺血性结肠炎);表现有出血颜色因部位而异及伴随不同症状;相关检查有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粪便隐血试验、血常规;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直肠出血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需注意直肠息肉,老年人要高度重视肿瘤可能,妊娠期女性要兼顾胎儿安全。
一、直肠出血的常见原因
(一)肠道炎症性疾病
1.溃疡性结肠炎:多发生于青壮年,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因素等有关。肠道黏膜发生炎症、溃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常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2.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多见于中青年。肠道呈节段性炎症,病变肠段的血管受损会引起出血,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等,出血一般为少量到中等量出血。
(二)肠道肿瘤
1.结肠癌:好发于40-65岁人群,发病与饮食、遗传等因素相关。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表面的血管破裂导致出血,多为暗红色血便,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形状变细、腹痛、消瘦等症状。
2.直肠癌: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肿瘤侵犯直肠壁的血管引起出血,便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同时可伴有里急后重(总有排便不尽感)、大便变细、肛门坠胀等症状。
(三)痔疮
是引起直肠出血较常见的原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与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有关。内痔患者排便时,由于腹压增加,曲张的静脉丛破裂出血,多为便后滴血,鲜血不与粪便混合,出血量可多可少。
(四)肛裂
多见于青中年人,常因便秘等原因导致肛管皮肤裂开。排便时粪便刺激裂口,引起出血,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手纸上有血迹,同时伴有剧烈疼痛,排便后疼痛可暂时缓解,但随后又会出现痉挛性疼痛。
(五)肠道血管病变
1.肠道血管瘤:较少见,多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血管瘤破裂可引起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出血方式可为便血或黑便等。
2.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老年人,常因肠道血管狭窄、栓塞等导致肠道缺血,肠道黏膜受损出血。多表现为突发左下腹痛,随后出现便血,便血可为鲜血或暗红色血便。
二、直肠出血的表现及相关检查
(一)表现
1.出血颜色:如果出血部位在直肠或乙状结肠等下段肠道,出血颜色多为鲜红色,如痔疮、肛裂、直肠癌等出血;如果出血部位在结肠上段或小肠,出血经过肠道消化后,颜色可能为暗红色或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或小肠出血量大时也可出现黑便,但直肠出血黑便相对少见)。
2.伴随症状:除了出血,不同病因还伴有相应症状,如溃疡性结肠炎除了脓血便外,还可能有关节炎、皮肤红斑等肠外表现;结肠癌患者还会有体重下降、乏力等全身症状。
(二)相关检查
1.直肠指检:是检查直肠疾病简单而重要的方法,可触及直肠癌肿块、肛裂的裂口等,对于直肠出血患者应首先进行直肠指检。
2.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肠道内的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还可在直视下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是诊断肠道疾病引起直肠出血的重要手段。
3.粪便隐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是否有微量出血,对于早期发现肠道肿瘤等病变有一定意义。
4.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及贫血的程度,通过血红蛋白等指标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
三、特殊人群直肠出血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直肠出血相对少见,可能的原因有直肠息肉,多为单发,多见于学龄前儿童,表现为无痛性便血,鲜血附于粪便表面。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的排便情况,若发现便血应及时就医,进行结肠镜等检查明确诊断。
(二)老年人
老年人直肠出血需高度重视肿瘤的可能,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肿瘤的发生率增加。老年人发生直肠出血时,应尽快进行全面检查,如结肠镜等,以排除结肠癌、直肠癌等严重疾病。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其心肺功能等情况。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直肠出血可能与痔疮有关,由于妊娠期间腹压增加,容易诱发痔疮出血。但也不能忽视其他肠道疾病的可能,如肠道炎症等。在检查和处理时,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