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绞痛是3个月以内婴儿常见功能性胃肠紊乱,有哭闹不安、腹部膨胀、双腿蜷曲等典型症状及面部潮红、握拳等伴随症状,发作时间多在傍晚或夜间且时长不一,月龄小婴儿易发病,3个月后渐缓解,喂养方式、活动体位等会影响,有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病史婴儿发病风险高需警惕。
一、肠绞痛的定义
肠绞痛是婴儿期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紊乱,多发生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
二、典型症状
(一)哭闹不安
表现:婴儿会出现突然性大声哭闹,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且难以安抚。这种哭闹往往没有明显的外在诱因,与正常的饥饿、困倦等引起的哭闹不同。
原因:可能与婴儿肠道发育不成熟,肠道蠕动不协调,导致肠胀气有关,肠道内气体积聚引起不适从而引发哭闹。例如,婴儿肠道神经调节功能不完善,容易出现肠道痉挛,进而导致哭闹。
(二)腹部膨胀
表现:可以观察到婴儿的腹部较平时显得肿胀,用手触摸感觉比较紧绷。
原因:由于肠道内气体积聚,使得肠道扩张,从而出现腹部膨胀的现象。婴儿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相对较弱,在进食过程中可能会吸入较多空气,加上肠道蠕动功能不完善,气体难以顺利排出,就会导致腹部膨胀。
(三)双腿蜷曲
表现:婴儿在哭闹时常常会将双腿向上蜷曲,贴近腹部。
原因:双腿蜷曲可能是为了缓解肠道痉挛带来的不适,通过这种姿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肠道的张力,使腹部不适感有所减轻。
三、伴随症状
(一)面部潮红
表现:婴儿哭闹时面部会出现潮红的现象,面色比平时发红。
原因:哭闹导致面部血管充血,进而出现面部潮红。这是因为婴儿在剧烈哭闹过程中,身体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液循环加快,面部血管扩张,表现为面部潮红。
(二)握拳
表现:婴儿的双手会紧紧握拳。
原因:与身体的应激反应有关,在肠绞痛引起的不适刺激下,婴儿身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出现握拳的表现,这是身体肌肉紧张的一种体现。
四、发生特点
(一)发作时间规律
多数婴儿肠绞痛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往往在傍晚或夜间较为频繁地发作。可能与婴儿白天活动量相对较少,到了傍晚和夜间相对安静,对肠道不适的感受更为明显有关。例如,有的婴儿每天固定在傍晚6-10点左右开始出现肠绞痛症状。
(二)持续时间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十分钟,长则数小时。一般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肠绞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会逐渐减少和缩短。这是因为随着婴儿肠道发育逐渐成熟,肠道蠕动等功能逐渐协调,肠胀气等情况会有所改善。
五、特殊人群(婴儿)的相关影响及应对
(一)年龄因素影响
对于月龄较小的婴儿,由于肠道功能极度不完善,肠绞痛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而且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随着月龄增长到3个月以后,肠绞痛往往会逐渐自行缓解。这是因为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肠道神经调节、消化酶分泌等功能逐渐趋向成熟,能够更好地协调肠道蠕动等,减少肠胀气等情况的发生。
(二)性别方面差异(相对不明显但需关注)
目前没有明显证据表明肠绞痛在男婴和女婴之间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护理过程中仍需关注每个婴儿的个体表现。无论是男婴还是女婴,一旦出现肠绞痛症状,都需要按照肠绞痛的护理方法进行观察和处理。
(三)生活方式影响
喂养方式:如果婴儿是母乳喂养,母亲的饮食可能会影响婴儿。例如,母亲进食过多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等,可能会通过母乳导致婴儿肠道气体增多,加重肠绞痛。如果是配方奶喂养,配方奶的不合适也可能引发肠绞痛,比如配方奶中的蛋白质过敏等情况。所以在喂养过程中,需要注意调整母亲饮食(母乳喂养时)或选择合适的配方奶(配方奶喂养时)。
活动与体位:婴儿的活动量和体位也可能对肠绞痛有影响。让婴儿采取俯卧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肠绞痛带来的不适,因为俯卧位可以压迫腹部,可能减轻肠道的张力。所以可以尝试让婴儿适当采取俯卧位,但要注意护理安全,避免窒息等情况发生。
(四)病史相关
如果婴儿有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等基础病史,可能会增加肠绞痛的发生风险,并且症状可能更为复杂。对于有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病史的婴儿出现肠绞痛症状时,需要更加警惕,及时就医进行鉴别诊断,因为这种情况下肠绞痛可能是其他严重肠道问题的伴随表现,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功能性肠绞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