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与肺气肿是不同疾病,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上,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疾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等病理状态,由有害颗粒或气体刺激致肺慢性炎症引发;病理改变方面,哮喘有气道黏膜下组织水肿等可逆性气流受限表现,肺气肿有肺过度膨胀等不可逆性气流受限表现;诊断方法上,哮喘靠临床表现、肺功能等,肺气肿靠胸部X线、CT及肺功能检查;治疗原则上,哮喘通过避免诱因、药物等控制症状,肺气肿通过避免刺激、药物等减轻症状、阻止进展,二者需鉴别诊断并采取正确治疗措施。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气道炎症会导致气道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进而引起气道狭窄。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的参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过敏原、空气污染等)均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例如,有哮喘家族史的人群在接触花粉等过敏原后,容易诱发哮喘发作,导致气道痉挛,出现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主要是由于肺部长期受到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刺激,引起肺部的慢性炎症,导致肺组织弹性减退,肺泡间隔破坏,肺泡融合形成肺气肿。吸烟是引起肺气肿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吸烟会使肺部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释放蛋白酶,破坏肺组织的弹性纤维,导致肺气肿的发生。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活动后尤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静息时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
病理改变
哮喘:主要病理改变为气道黏膜下组织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气道平滑肌痉挛,气道上皮细胞脱落及基底膜露出,杯状细胞增殖及黏液分泌增加等。这些病理变化导致气道狭窄,气流受限具有可逆性(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肺气肿:病理上可见肺过度膨胀,弹性减退。外观呈灰白色,表面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大疱。镜下见肺泡壁变薄,肺泡腔扩大、破裂或形成大疱,血液供应减少,弹力纤维网破坏。其气流受限多呈不可逆性,病情会逐渐进展,肺功能进行性下降。
诊断方法
哮喘: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等进行诊断。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肺功能检查中,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FVC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有助于明确诊断。此外,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测定等也可辅助诊断,FeNO水平升高常提示气道存在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支持哮喘的诊断。
肺气肿:主要通过胸部X线、CT检查及肺功能检查来诊断。胸部X线或CT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等肺气肿表现。肺功能检查显示残气量增加、残气量占肺总量的百分比增加,FEV/FVC降低,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气流受限及其严重程度,从而明确肺气肿的诊断。
治疗原则
哮喘: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症状的控制,减少急性发作的风险等。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诱因,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等)等。对于儿童哮喘患者,需特别注意根据年龄和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吸入装置,以确保药物的有效吸入,同时要关注长期治疗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肺气肿:治疗主要是减轻症状、阻止病情进展、提高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等。包括戒烟等避免有害因素刺激,药物治疗有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祛痰药(如氨溴索等)等,对于严重的肺气肿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氧疗、肺减容术或肺移植等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年龄患者的身体状况,例如老年肺气肿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总之,哮喘和肺气肿在疾病本质、病理改变、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临床上需注意进行鉴别诊断,以便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