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是常见肛肠疾病,多见于20-40岁男性及儿童,由细菌感染等致肛管直肠周围化脓性感染,有局部疼痛、红肿、波动感及全身发热等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血常规诊断,非手术用抗生素、坐浴、理疗,手术切开引流,需保持肛门清洁、合理饮食、治基础病、避肛门损伤来预防。
一、定义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它是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儿童也可发病。
二、病因
细菌感染:大部分肛周脓肿由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管直肠交界处的肛窦处,肛窦易受损伤及细菌的侵入,从而引起肛腺感染,感染可蔓延至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形成脓肿。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等,偶有厌氧性细菌和结核杆菌,常是多种病菌混合感染。
其他因素:
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肛周感染,进而引发肛周脓肿。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白细胞的功能受到影响,吞噬和杀菌能力降低,容易导致细菌感染扩散形成脓肿。
肛门损伤:肛门部位的外伤,如异物损伤、肛门直肠手术等,可使细菌侵入组织引起感染。比如,肛门直肠手术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局部组织损伤,细菌趁机侵入,引发感染并形成脓肿。
三、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初期为胀痛,随后可逐渐加重为持续性跳痛。在排便、行走或咳嗽时疼痛可加剧。例如,患者在行走时因脓肿部位受到压迫,疼痛明显,影响正常的活动。
红肿:病变局部皮肤红肿,触之有硬结,伴有明显压痛。随着病情发展,红肿范围可逐渐扩大,皮肤温度升高。
波动感:脓肿形成后,局部可触及波动感,这是诊断肛周脓肿的重要体征之一。但位于深部的脓肿,波动感可能不明显。
全身症状:炎症较重时,患者可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体温可升高至38℃-39℃,甚至更高。儿童患者全身症状相对更为明显,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表现。例如,儿童肛周脓肿时,除了局部的红肿疼痛外,体温升高较为显著,且精神状态受影响较大。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肛门指检可以触及肛管直肠内的肿块,判断其位置、大小、质地等情况,同时了解有无波动感。对于肛周皮肤的检查,观察红肿、硬结等表现。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脓肿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深部脓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脓肿的液性暗区等情况。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五、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可经静脉或口服给药,以控制感染。一般根据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敏感抗生素。例如,如果是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对大肠杆菌敏感的抗生素。
温水坐浴:每天用温水坐浴数次,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消退,缓解疼痛等症状。但要注意坐浴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局部理疗:如红外线照射等,可促进炎症吸收。
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肛周脓肿的主要方法,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切开引流。手术方式包括脓肿切开引流术等。对于高位肛周脓肿,可能需要行挂线疗法等,挂线疗法可以缓慢切割括约肌,避免一次性切断括约肌导致肛门失禁。手术的关键是要准确找到内口,尽量一次手术根治,避免形成肛瘘。
六、预防措施
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干燥。尤其是便后要注意清洁,防止粪便残留污染肛门周围。
合理饮食:饮食要均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便秘和腹泻。便秘时,干硬的粪便容易损伤肛窦,导致感染;腹泻时,肠道细菌容易侵入肛窦引发炎症。例如,多吃芹菜、香蕉等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风险。
避免肛门损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肛门,避免外力撞击等导致肛门损伤。同时,在进行肛门直肠相关操作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减少医源性损伤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