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胎记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的鲜红斑痣,出生即存,色淡红等、不高出皮面、边界清、增长慢、不消退;血管瘤是成血管细胞增生的良性肿瘤或畸形,分草莓状和海绵状等,草莓状早期为鲜红分叶状斑、会快速增殖后部分消退,海绵状多为皮下隆起紫蓝色肿物、不消退;两者外观、生长规律、按压反应有别,诊断时红色胎记靠肉眼观察辅以检查,血管瘤需超声等检查,发现孩子红色皮肤病变难区分时应及时就医,婴幼儿家长要密切观察病变变化。
血管瘤: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其本质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草莓状血管瘤通常表现为一个或多个鲜红色、柔软、分叶状肿瘤,边界清楚;海绵状血管瘤则由扩张的薄壁血管组成,表现为皮下隆起的肿物,皮肤可呈紫蓝色。
外观表现
红色胎记:颜色多为淡红、暗红或紫红色,不高出皮肤表面,边界一般比较清楚,形状不规则,有的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颜色加深、面积扩大,但增长速度相对较缓慢。例如,有些鲜红斑痣在出生时可能只是淡淡的粉红色斑,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颜色会逐渐加深变为暗红色或紫红色,而且一般不会自行消退。
血管瘤:
草莓状血管瘤:早期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柔软、分叶状的斑块,直径通常小于2厘米,表面不平整,像草莓一样。随着时间推移,斑块会逐渐增大,厚度增加,颜色可能更加鲜红。
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皮下隆起的肿物,皮肤颜色可正常,也可呈紫蓝色,边界不太清楚,触之柔软,可压缩,体位改变时可能有大小变化。比如,婴儿的头皮下出现一个质地较软的肿物,皮肤表面可能没有明显的红色改变,但按压时肿物会缩小,松开后又恢复原状。
生长规律
红色胎记:一般出生时就存在,生长速度与身体生长基本同步,多数情况下不会自行消退,甚至到成年后可能还会有所加重,比如颜色加深、出现增厚、结节等改变。
血管瘤:
快速生长期:大多数血管瘤在出生后的前3-6个月内进入快速增殖期,瘤体迅速增大,有的可在短时间内明显变大,厚度增加。例如,一个刚出生时只有很小红色斑点的婴儿,在2-3个月时,这个斑点可能会迅速增大,变得更加鲜红且隆起。
稳定期:增殖期后进入稳定期,一般在1岁到1岁半左右,之后部分血管瘤会逐渐消退,消退过程可能持续数年,从5岁到7岁左右大部分草莓状血管瘤可完全消退,但也有部分血管瘤不会完全消退,会残留一些皮肤改变,如皮肤松弛、色素沉着等。而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不会自行消退。
按压反应
红色胎记:按压时褪色或颜色变浅,松开后迅速恢复原来颜色。这是因为鲜红斑痣是毛细血管畸形,按压时血液被挤走,颜色变淡,松开后血液又回流,颜色恢复。
血管瘤:
草莓状血管瘤:按压时颜色可部分消退,松开后缓慢恢复原色。因为其内部是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团块,按压时部分血液被挤出,但由于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松开后血液又逐渐回流。
海绵状血管瘤:按压时体积可缩小,松开后逐渐恢复原状。这是由于其内部是扩张的薄壁血管,有较多血液储存,按压时血液被挤出,体积缩小,松开后血液重新充盈血管,体积恢复。
就医诊断
红色胎记:一般通过医生的肉眼观察即可初步诊断,但有时为了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可能会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皮肤血管造影等,以了解血管的具体畸形情况。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考虑其皮肤薄嫩等特点,检查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血管瘤:除了外观观察外,可能需要进行超声检查,如B超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血管瘤的大小、位置、内部结构等情况;对于一些特殊部位或怀疑有恶性变的血管瘤,可能会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儿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血管瘤的表现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比如婴儿期的血管瘤和儿童期的血管瘤在治疗上可能会有差异。
如果发现孩子有红色的皮肤病变,难以区分是红色胎记还是血管瘤时,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由专业的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以便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对于婴幼儿患者,家长要密切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如大小、颜色、形状等的改变,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医生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