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肿大手术有术后出血、感染、咽干咽部异物感、吞咽功能短期障碍及免疫功能影响(有争议)等常见副作用,不同人群副作用有差异,儿童患者中婴幼儿因免疫等因素风险需关注,成年患者术前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病史会影响术后风险,需针对性处理。
发生情况:扁桃体手术术后出血是较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一般分为原发性出血(术后24小时内发生)和继发性出血(术后1-2周发生)。原发性出血可能与手术操作中止血不彻底有关,比如结扎血管线松脱等;继发性出血可能与术后患儿过度活动、进食硬食或感染等因素有关。儿童患者由于自控能力差,术后易哭闹、剧烈活动,增加了术后出血的风险。
影响及应对:少量出血可能仅表现为口吐鲜血或痰中带血,通过局部压迫、使用止血药物等多可止住;大量出血时可能会引起患儿心慌、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需紧急处理,如再次进手术室进行止血操作。
感染
发生情况:术后感染可能是由于手术创口在口腔内,口腔内存在一定量的细菌,术后机体抵抗力暂时下降时易发生感染。患儿年龄小,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
影响及应对:感染可表现为发热、创口疼痛加重、局部红肿等。一旦发生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促进创口恢复。
咽干、咽部异物感
发生情况:手术会对咽部组织造成一定损伤,术后咽部黏膜需要一定时间修复,在此期间患儿可能会出现咽干、咽部异物感。这种情况在年龄较小的患儿中可能表现为不会准确表达,但可通过观察其进食情况、有无频繁清嗓等表现来发现。
影响及应对:一般随着创口逐渐愈合,咽干、咽部异物感会逐渐减轻。可以让患儿多饮水,保持咽部湿润,缓解咽干症状;对于咽部异物感,可通过让患儿逐渐适应及适当的康复训练等帮助其缓解,多数患儿在术后数月内可恢复正常。
影响吞咽功能短期障碍
发生情况:术后创口疼痛会导致患儿吞咽时疼痛加剧,从而出现短期的吞咽功能障碍。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表现为拒食、流涎等。例如婴幼儿可能因为吞咽困难而不愿进食母乳或配方奶。
影响及应对:术后早期可给予患儿冷流质饮食,如冷牛奶、冷豆浆等,既可以缓解创口疼痛,又能补充营养。随着创口逐渐愈合,吞咽功能会逐渐恢复,一般在术后1-2周可恢复正常的吞咽功能。
影响免疫功能(有争议)
发生情况:过去曾认为扁桃体是免疫器官,切除扁桃体可能会影响局部免疫功能,但目前大量研究表明,扁桃体的免疫功能在儿童时期相对重要,但随着年龄增长,其他免疫器官如脾脏、淋巴结等会逐渐代偿其免疫功能,所以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儿,切除扁桃体后整体免疫功能受影响不大,但对于年龄过小的儿童(如3岁以下),需谨慎评估手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影响及应对:对于适合手术的大龄儿童,术后一般免疫功能不会受到明显的长期不良影响。医生会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对于符合指征的患儿,其从手术中获得的益处(如缓解扁桃体肿大引起的睡眠呼吸暂停、反复感染等问题)会大于可能存在的轻微免疫功能影响。
不同人群手术副作用的差异
儿童患者
年龄因素:婴幼儿(3岁以下)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来说术后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可能较年长儿童略高。而且婴幼儿术后表达能力差,对于咽干、吞咽障碍等副作用的表述不明确,需要医护人员及家长更加细心观察。例如婴幼儿术后吞咽障碍可能表现为哺乳时频繁呛咳等,家长需及时发现并告知医生。
个体差异:不同儿童对手术的应激反应不同,部分儿童可能术后恢复较快,副作用较轻;而部分儿童可能对手术创伤反应较敏感,术后出现出血、感染等副作用的风险相对较高。
成年患者
生活方式影响:成年患者如果在术前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术后创口愈合,增加感染等副作用的发生风险。例如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创口的血液供应,不利于愈合;饮酒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力,增加感染的可能性。所以成年患者在术前需要戒烟、戒酒一段时间,以降低手术风险。
基础病史影响:如果成年患者本身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术后感染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影响创口愈合。这类患者需要在术前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相对理想的范围后再考虑手术,以减少术后副作用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