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与慢性鼻炎可从发病原因、症状表现、病程特点、鼻内镜检查表现及过敏原检测来区分。过敏性鼻炎由接触过敏原引发,呈发作性,鼻内镜下鼻黏膜苍白水肿等,可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慢性鼻炎局部或全身因素致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慢性单纯性鼻炎鼻黏膜对血管收缩剂敏感,慢性肥厚性鼻炎不敏感,一般无明确过敏原检测特异性改变。不同年龄人群需结合自身特点综合判断二者区别。
慢性鼻炎:
局部因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未彻底治疗可演变为慢性鼻炎;鼻腔及鼻窦慢性炎症,如慢性鼻窦炎长期刺激鼻黏膜;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影响鼻腔通气和引流,易引发慢性炎症;鼻腔用药不当,长期使用血管收缩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可导致药物性鼻炎,属于慢性鼻炎的一种类型。
全身因素:全身性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风湿病等可引起鼻黏膜长期淤血或反射性充血;营养不良,如维生素A、C缺乏可影响鼻黏膜功能;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导致鼻黏膜水肿。不同年龄人群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全身因素影响慢性鼻炎发病的情况有所差异,例如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较多更易受全身因素影响。
症状表现
过敏性鼻炎:
典型症状:阵发性喷嚏,每天数次阵发性发作,每次多于3个,多在晨起、夜晚或接触过敏原后立刻发作;大量清水样鼻涕,间歇或持续,量较多;鼻痒,多数患者鼻内发痒,花粉症患者可伴眼痒、耳痒、咽痒等;鼻塞,程度轻重不一,间歇性或持续性,单侧或双侧,亦可为交替性。
症状特点:症状发作与接触过敏原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段人群症状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更易出现揉鼻、打喷嚏等行为表现。
慢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间歇性、交替性鼻塞,白天、夏季、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鼻涕增多,一般为黏液性,继发感染时可有脓涕;可有间歇性嗅觉减退、头痛、头昏、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等。
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有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鼻涕不多,为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肥大的下鼻甲后端压迫咽鼓管咽口,可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由于鼻塞可出现头痛、头昏、咽干、咽痛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患慢性鼻炎时可能因鼻腔相对狭窄,鼻塞症状对呼吸、睡眠等影响更明显,可能导致睡眠中张口呼吸、打鼾等情况,进而影响生长发育。
病程特点
过敏性鼻炎:呈发作性,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发病,脱离过敏原后症状可在较短时间内(数分钟至数小时)缓解或减轻,若持续接触过敏原则症状持续存在,病程可呈季节性(如花粉症患者在花粉传播季节发病)或常年性。
慢性鼻炎:病程较长,常超过3个月,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病情发展相对缓慢,可因局部或全身因素的影响而时好时坏。
鼻内镜检查表现
过敏性鼻炎:鼻内镜下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下鼻甲尤为明显,呈淡白色,鼻腔内有较多清水样分泌物;发作期鼻黏膜表面可见黏液丝。
慢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探针轻压可凹陷,移去探针后凹陷立即复原;对血管收缩剂敏感。
慢性肥厚性鼻炎:鼻黏膜增生、肥厚,下鼻甲黏膜肥厚,鼻甲骨可肥大,黏膜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椹样,探针轻压无凹陷或凹陷不易复原;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
过敏原检测
过敏性鼻炎: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明确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过敏原液体滴于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则会于15分钟内在点刺部位出现类似蚊虫叮咬的红肿块,出现痒的反应,或者颜色上有改变,通过比较与标准过敏原的反应,可确定患者对哪种过敏原过敏;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是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水平,帮助明确过敏原种类,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过敏原检测,但儿童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时需注意操作规范,避免过度刺激等情况。
慢性鼻炎:一般无明确的过敏原检测相关特异性改变,主要通过病史、症状、鼻内镜等检查综合判断。
通过以上从发病原因、症状表现、病程特点、鼻内镜检查表现以及过敏原检测等方面的区分,能够较为准确地区分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炎,不同年龄人群在区分过程中需结合各自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