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性改变是支气管受致病因素作用出现炎症病理变化,通过影像学等检查可见相关表现,其严重程度分轻、中、重度,不同人群有差异,相关检查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来辅助诊断。
一、支气管炎性改变的含义
支气管炎性改变是指支气管部位发生了炎症性的病理变化。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可发现支气管纹理增粗、紊乱等炎性表现。其发生机制通常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感染,吸入刺激性气体、过敏原等)作用于支气管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
二、严重程度判断
1.一般情况
轻度:如果患者症状较轻,仅表现为轻微咳嗽、少量咳痰,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一般情况良好,饮食、睡眠等不受明显影响,这种情况下病情相对不严重。例如,由病毒引起的轻度支气管炎,通过休息、多饮水等一般处理,多数可在1-2周内自行缓解。对于儿童来说,若只是因病毒感染出现轻度咳嗽、咳痰,没有影响正常的活动和进食,通常病情不重,但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中度:当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咳嗽,伴有较多痰液,体温中度升高(38-39℃左右),活动后有气短等表现时,病情相对中度。比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但一般经过规范治疗后可逐步好转。对于老年人,中度支气管炎性改变需要更加关注,因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可能合并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重度:若患者出现剧烈咳嗽,持续高热(体温39℃以上),呼吸困难明显,甚至出现口唇发绀、意识模糊等情况,提示病情较重。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严重的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扩散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并发症等引起。例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重度支气管炎,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住院抢救治疗。对于儿童重度支气管炎性改变,由于儿童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需要立即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2.不同人群的差异
儿童:儿童支气管炎性改变相对成人可能更需要关注。幼儿的支气管较细,炎症时更容易出现阻塞,导致喘息等症状。如果儿童支气管炎性改变伴有反复高热、呼吸急促(婴儿呼吸频率>60次/分钟,幼儿呼吸频率>50次/分钟),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要及时就医。而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轻度的支气管炎性改变也可能因为其自身的生理特点而发展为更严重的情况,所以需要密切监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的免疫功能、心肺功能等相对较弱。支气管炎性改变时,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如咳嗽不剧烈,但可能存在缺氧表现更明显等情况。而且老年人常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支气管炎性改变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例如诱发心力衰竭等,所以老年人的支气管炎性改变相对更需谨慎对待,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且严重。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本身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支气管炎性改变时,病情往往较无基础疾病者更严重。因为基础疾病已经导致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受损,炎症会进一步加重呼吸道的阻塞等情况,容易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疗。
三、相关检查与诊断
1.体格检查
医生会听诊肺部,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有时可闻及散在的干啰音或少量湿啰音等。儿童检查时要注意其呼吸状态等,婴儿可能通过观察胸廓起伏等判断呼吸情况。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增高。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血常规显示白细胞(WBC)>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70%。
病原学检查:可以通过痰液培养、咽拭子培养等查找致病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以明确病因,指导治疗。对于儿童,痰液培养可能较困难,可采用咽拭子等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
3.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部分患者可能有肺门阴影增浓等表现;胸部CT检查对于一些不典型的支气管炎性改变或合并有其他肺部病变的情况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情况,如能发现支气管壁增厚等更细微的改变。儿童进行胸部X线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为了明确病情有时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