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急性非特异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引起,儿童青少年易患,有全身和局部症状,可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生素治疗、局部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可通过增强体质、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诱因预防。
一、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定义
化脓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化脓性炎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黏膜和淋巴组织炎症,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也可由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所致。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感染因素:主要致病菌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也可引起。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受凉、劳累等,隐藏在扁桃体隐窝内的细菌大量繁殖,侵入扁桃体实质,引发炎症,导致扁桃体充血、肿胀,隐窝内有脓性渗出物。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患化脓性扁桃体炎,因为他们的扁桃体正处于发育阶段,淋巴组织丰富,防御功能相对较弱。随着年龄增长,扁桃体逐渐萎缩,发病几率相对降低,但成人在抵抗力低下时也可发病。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吸烟会损害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使细菌更容易侵入扁桃体。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全身症状:多见于儿童,起病急,可有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可持续3-5天。幼儿可因高热而出现抽搐、呕吐及昏睡等症状。
局部症状:剧烈咽痛为主要症状,常放射至耳部,伴有吞咽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言语含糊不清,这是由于扁桃体肿大影响发音所致。
体征:检查可见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有脓性渗出物,有时渗出物可融合成膜状,但不超出扁桃体范围,易拭去,拭去后无出血倾向。下颌下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
四、诊断
病史与症状:根据患者的病史(如近期是否有受凉、劳累等诱因)及典型的全身和局部症状,如高热、咽痛等,可初步考虑化脓性扁桃体炎。
体格检查:检查扁桃体及咽部情况,可见扁桃体充血、肿胀,有脓性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提示有细菌感染。咽拭子培养可明确致病菌,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质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抗生素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给药途径(如口服或静脉给药)。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用药疗程一般为10天左右,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病情复发。
局部治疗:可用复方硼砂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等漱口,具有清洁口腔、杀菌消炎的作用,有助于缓解局部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化脓性扁桃体炎时,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高热时更容易出现惊厥等并发症。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体温,一旦体温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方法,尽量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退热药物,优先选择安全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同时,要注意保证儿童的营养摄入,因为发热等症状会消耗较多能量。
孕妇:孕妇患化脓性扁桃体炎时,用药需要特别谨慎。抗生素的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一般来说,青霉素类抗生素相对较为安全,但仍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同时,孕妇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老年人:老年人患化脓性扁桃体炎时,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避免使用可能与基础疾病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同时,要加强支持治疗,保证营养供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七、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如进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减少感染的机会。
避免诱因: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在饮食方面,要均衡营养,避免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