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n1甲型流感病毒与新冠病毒在病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治疗、预防及特殊人群等方面存在差异,h1n1曾多次大流行,新冠全球大流行,二者潜伏期、症状等有别,诊断均含核酸检测等,治疗用药不同,预防均有疫苗及防护等,特殊人群需分别关注。
新冠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60~140nm,有包膜,包膜上分布有刺突蛋白(S蛋白)、包膜蛋白(E蛋白)和膜蛋白(M蛋白)等。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30kb,是目前已知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之一。
流行病学方面
h1n1甲型流感病毒:曾多次引发全球性大流行,如2009年的h1n1流感大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患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更容易传播,季节性特征不明显但曾有一定的季节性流行规律。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包括有症状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还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人群聚集场所易导致传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冬季等寒冷季节更容易传播流行。
临床症状方面
h1n1甲型流感病毒: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同时可伴有咽痛、咳嗽、流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儿童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相对更常见,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感染后容易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导致病情加重。
新冠病毒: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儿童患者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差、呼吸急促等。
诊断方法方面
h1n1甲型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实时荧光RT-PCR检测病毒核酸,还可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等,血清学检测中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可用于检测抗体,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新冠病毒:主要也是通过实时荧光RT-PCR检测病毒核酸,还可进行病毒基因测序等,血清学检测中可检测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早期出现,IgG抗体在感染后一段时间逐渐升高,抗体检测可辅助诊断,另外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等对新冠病毒肺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可发现肺部病变特征。
治疗方面
h1n1甲型流感病毒: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可改善预后,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等,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等。
新冠病毒:对于确诊患者主要是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如轻型、普通型患者可采取隔离管理和对症支持治疗等,重型、危重型患者需要呼吸支持、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措施,同时也在研发和应用一些抗新冠病毒药物如Paxlovid等。
预防方面
h1n1甲型流感病毒: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h1n1甲型流感等流感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另外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保持室内通风等,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发生感染要注意隔离等。
新冠病毒: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严重疾病的有效措施,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注意室内通风,在疫情流行期间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和人群聚集等。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感染h1n1甲型流感或新冠病毒后病情变化可能更快,需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儿童使用药物需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本身基础疾病可能较多,感染后更易出现重症,要更加注重防护和及时就医;孕妇感染后需要特别关注母婴健康,采取合适的诊疗和防护措施;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复杂,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