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需注意多方面事项,包括急性期和缓解期休息与活动、适宜环境;症状、生命体征监测;热量、水分、饮食结构;预防呼吸道及其他部位感染;老年和儿童患者特殊注意事项,以稳定病情、促进康复。
一、一般生活注意事项
(一)休息与活动
1.急性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耗氧量,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休息时可采取半卧位或坐位,这样有助于减轻呼吸困难。例如,有研究表明,采取半卧位可使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
2.缓解期:缓解期患者可适当进行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但要注意活动量适中,以不引起疲劳、气促为宜。活动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比如,从每天短时间散步开始,逐渐延长散步时间和距离,以提高机体耐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会诱发病情加重。
(二)环境要求
保持居住环境安静、舒适,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保持在50%~60%。良好的环境可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有利于病情稳定。例如,干燥的环境可能会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咳痰等症状,而过于潮湿的环境又容易滋生细菌,不利于患者康复。
二、病情监测注意事项
(一)症状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频率,咳嗽、咳痰的性质、量,以及有无心悸、胸闷、水肿等表现。若呼吸困难加重、出现口唇发绀、水肿明显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例如,当患者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时,提示可能存在心功能进一步恶化。
(二)生命体征监测
定期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果体温升高,可能提示合并感染;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可能与心功能不全加重或感染等因素有关。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反应相对不敏感,更要密切关注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
三、饮食注意事项
(一)热量与营养摄入
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以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一般来说,每日热量摄入应根据患者的体重、活动量等因素来调整。例如,体重50kg、轻度活动的患者,每日热量摄入约为1500~1800千卡。同时,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1.0~1.5g/kg体重,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水分摄入
适量饮水,一般每日饮水1500~2000ml,但对于心功能不全伴有水肿的患者,需根据水肿情况和尿量调整饮水量,避免过多饮水加重心脏负担。例如,水肿明显且尿量较少的患者,应限制饮水,每日饮水量可控制在1000ml以内。
(三)饮食结构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呼吸道和胃肠道,加重患者不适。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可增加腹压,诱发呼吸困难加重。
四、预防感染注意事项
(一)呼吸道感染预防
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定时开窗通风至少2次,每次30分钟左右。另外,可鼓励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以增强呼吸道抵抗力。缩唇呼吸可增加气道内压力,防止气道过早塌陷,改善通气功能;腹式呼吸可提高膈肌的活动度,增加肺活量。
(二)其他部位感染预防
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预防口腔感染。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和肺部感染。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在生活护理上要更加细致,如协助翻身、拍背要轻柔,观察病情要更频繁。饮食上要注意易于消化,避免进食过硬食物导致呛咳。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因为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病情。
(二)儿童患者(若有儿童患病情况)
儿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患病,病情变化往往较快。在休息与活动方面,要限制其过度活动,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吸收,根据儿童的年龄给予合适的食物种类和量。病情监测要更加密切,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通过细致观察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来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安抚,减轻其恐惧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