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长,病因包括局部因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等)和全身因素(全身慢性疾病等),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有相应症状、诊断方法,治疗包括局部和全身治疗,可通过增强抵抗力等方式预防。
一、慢性鼻炎的定义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可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
二、病因
1.局部因素
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未彻底治疗:急性鼻炎如普通感冒,若未得到有效且彻底的治疗,炎症迁延不愈可发展为慢性鼻炎。例如,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患急性鼻炎后若护理不当、治疗不规范,更易转为慢性。
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会影响鼻腔通气和引流,长期刺激鼻腔黏膜导致炎症持续存在。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也可能因先天发育等因素出现。
鼻腔慢性炎症和邻近器官慢性炎症:慢性鼻窦炎可长期刺激鼻腔黏膜,使其处于炎症状态;邻近的慢性咽炎等疾病,也可能通过炎症蔓延等方式影响鼻腔,引发慢性鼻炎。
2.全身因素
全身慢性疾病:像贫血、糖尿病、结核等慢性疾病,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鼻腔黏膜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或难以恢复正常的炎症修复过程,从而引发慢性鼻炎。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身体免疫力低下,鼻腔黏膜的防御功能减弱,容易发生慢性鼻炎且不易治愈。
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C等,会影响鼻腔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长期偏食、节食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进而增加患慢性鼻炎的风险。
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引起鼻腔黏膜水肿,导致慢性鼻炎。女性在青春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内分泌变化较大,也可能出现内分泌失调相关的鼻腔黏膜改变,引发慢性鼻炎。
三、分类及临床表现
1.慢性单纯性鼻炎
症状:鼻塞呈间歇性和交替性,一般白天、劳动或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加重;侧卧时,下侧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较好。鼻涕增多,一般为黏液性,继发感染时可有脓性鼻涕。可有嗅觉减退、头痛、头昏等症状。例如,青少年在学习劳累后,可能会感觉鼻塞加重,影响学习状态。
检查: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探针轻压可凹陷,移开后立即复原,对血管收缩剂敏感。
2.慢性肥厚性鼻炎
症状:鼻塞多为持续性,鼻涕不多,呈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常有嗅觉减退,伴有头痛、头昏、咽干、咽痛等症状。由于鼻塞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睡眠时张口呼吸等情况。
检查:鼻黏膜增生、肥厚,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葚样,下鼻甲前端黏膜肥厚,探针轻压无凹陷或有凹陷但不易复原,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
四、诊断
1.详细病史采集:了解患者鼻炎症状持续的时间、发作规律、相关诱因等。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急性鼻炎反复发作史,近期是否有全身慢性疾病的变化等。
2.鼻腔检查:通过前鼻镜或鼻内镜检查鼻腔黏膜及鼻甲的情况,观察有无充血、肿胀、肥厚、增生等改变,以及鼻腔结构是否异常等。
3.其他检查:必要时可进行鼻窦CT等检查,以排除鼻窦炎等其他鼻腔疾病。
五、治疗及预防
1.治疗
局部治疗:对于慢性单纯性鼻炎,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7天)、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轻鼻黏膜炎症和肿胀。例如,鼻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鼻塞等症状。对于慢性肥厚性鼻炎,可采用下鼻甲射频消融、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手术治疗方法。
全身治疗:针对全身慢性疾病进行相应治疗,纠正营养不良等情况。如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需补充甲状腺素等。
2.预防
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儿童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如每天1-2小时的户外活动,有助于增强体质,降低患慢性鼻炎的风险。
避免接触过敏原及刺激性物质: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要尽量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要佩戴口罩,减少吸入刺激性气体、粉尘等对鼻腔的刺激。例如,在花粉季节,过敏体质的儿童应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可佩戴专门的防花粉口罩。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及时治疗急性鼻炎、鼻窦炎等鼻腔及邻近器官的疾病,防止病情迁延发展为慢性鼻炎。家长要关注儿童的鼻腔健康,一旦发现儿童有鼻塞、流涕等鼻炎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