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病毒类型多样、在低温环境存活久,传播途径有禽-人及有限人-人,轻症似普通流感,重症可致严重并发症,诊断靠实验室检查,预防需从个人、禽类行业及特殊人群着手,治疗要隔离、对症支持及抗病毒。
一、禽流感的定义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属于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无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危害最为严重。
二、禽流感病毒的特点
病毒类型多样:禽流感病毒有多种亚型,不同亚型的病毒在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H5N1、H7N9等亚型是较为常见的能感染人类的禽流感病毒亚型。
对环境的适应性:禽流感病毒在低温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长达1个月。
三、禽流感的传播途径
禽-人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接触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家禽的分泌物、排泄物等,如养殖户在处理病禽过程中,没有做好防护措施,病毒通过皮肤破损处或黏膜进入人体而感染。
气溶胶传播:在宰杀、加工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家禽时,产生的含有病毒的飞沫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人-人传播:虽然禽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能力相对较弱,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密切接触感染的患者且防护不当,也可能发生有限的人传人。例如在一些家庭聚集性感染病例中发现了人-人传播的现象,但通常这种传播能力远低于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效率。
四、禽流感的临床表现
轻症患者:类似普通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可伴有咳嗽、流涕、鼻塞、咽痛、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涕、鼻塞等,症状相对较轻,经对症处理后恢复较快。
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患者体温可持续在39℃以上,咳嗽加剧,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炎症浸润影等。重症患者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
五、禽流感的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患者呼吸道标本中的禽流感病毒核酸,若检测结果为阳性,有助于确诊。
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禽流感病毒,是确诊的金标准,但病毒分离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若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以上升高,可辅助诊断。
六、禽流感的预防措施
个人防护方面
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避免接触活禽、病死禽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在禽流感流行期间,不要前往活禽市场等有活禽接触风险的场所。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禽类养殖及相关行业防护
养殖场防护:养殖场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加强对家禽的健康监测,一旦发现家禽出现异常死亡等情况,要及时报告并进行妥善处理。
食品加工防护:在加工禽类食品时,要做到生熟分开,确保将禽类彻底煮熟煮透,一般建议将禽肉的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禽流感病毒。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禽流感病毒的侵袭。家长要教育儿童避免接触活禽,在禽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儿童前往人员密集且可能有活禽接触的场所。如果儿童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等,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儿童的禽类接触史等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禽流感病毒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较高。老年人要更加注意个人防护,如避免接触活禽,加强自身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如果出现相关症状,要尽早就诊。
七、禽流感的治疗原则
隔离治疗:一旦怀疑或确诊为禽流感,患者要立即隔离,避免病毒传播给他人。
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如发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优先非药物干预等原则),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治疗。
抗病毒治疗:在发病初期及时使用抗禽流感病毒药物,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常用的有奥司他韦等,但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