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引起发热,约70%~90%患者会出现,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37.3℃~39℃),少数高热(>39℃),发热是机体对抗感染的防御机制,适度发热有正向作用,但体温>39℃或持续>3天需警惕并发症风险。特殊人群中,3月龄以下婴儿发热需立即就医,3~36月龄儿童发热超24小时未缓解或伴相关症状需及时就诊,老年患者发热可能掩盖原有症状,妊娠早期发热可能增加胎儿神经管缺陷风险。发热干预时,低热(<38.5℃)建议非药物干预,体温>38.5℃或伴明显头痛、肌肉酸痛时考虑药物干预,同时要注意相关禁忌与预警。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否会引起发热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确实可能引起发热,且发热是该疾病最常见的全身症状之一。根据《中国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2023版)》及多项临床研究,约70%~90%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会出现发热,其机制与病毒或细菌入侵后,机体免疫系统释放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关。发热的严重程度与病原体类型、感染部位及患者免疫状态相关,例如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发热通常更剧烈,而普通鼻病毒引起的感染发热可能较轻。
二、发热的典型特征与病理机制
1.体温变化特点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37.3℃~39℃),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39℃)。发热通常呈急性起病,病程持续3~5天,部分患者可能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免疫反应过强导致发热延长。研究显示,儿童患者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热持续时间可能较成人延长1~2天。
2.病理生理机制
病原体入侵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释放趋化因子,吸引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聚集,释放大量炎症介质。这些介质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产热增加(如骨骼肌震颤)、散热减少(如皮肤血管收缩),最终引起体温升高。
三、发热的临床意义与风险评估
1.正向作用
发热是机体对抗感染的防御机制。适度发热(<38.5℃)可增强免疫细胞活性,促进抗体生成,抑制病原体繁殖。例如,37.5℃~38℃的体温可使干扰素合成增加3~5倍,显著提高抗病毒能力。
2.风险信号
当体温>39℃或持续>3天时,需警惕并发症风险。高热可能导致儿童热性惊厥(发生率约3%~5%),成人则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此外,老年患者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可能表现为低热或无热,但感染严重程度更高,需结合其他症状(如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综合评估。
四、特殊人群的发热管理要点
1.儿童患者
3月龄以下婴儿发热需立即就医,因免疫系统未成熟,感染可能快速进展为肺炎、脑膜炎。3~36月龄儿童发热超过24小时未缓解,或伴嗜睡、拒食、皮疹等症状,需及时就诊。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优先于药物,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可能引发皮肤过敏或中毒)。
2.老年患者
65岁以上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多(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热可能掩盖原有症状。若体温>38℃伴呼吸困难、胸痛,需立即排查肺炎或心肌炎。建议每2小时监测一次体温,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预防性退热,以防掩盖病情。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早期发热可能增加胎儿神经管缺陷风险(发生率升高2~3倍)。若体温>38.5℃持续>6小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相对安全),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可能引发胎儿动脉导管早闭)。
五、发热的干预原则与注意事项
1.非药物干预
低热(<38.5℃)时,建议多饮水(每日1500~2000ml)、保持环境温度22℃~25℃、穿宽松棉质衣物。儿童可用退热贴(避免贴于眼部、腹部),成人可温水(32℃~35℃)擦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2.药物干预
仅当体温>38.5℃或伴明显头痛、肌肉酸痛时考虑使用退热药。儿童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成人可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需注意:避免联合使用两种退热药;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服用退热药后仍需补充水分,以防脱水。
3.禁忌与预警
低龄儿童(<3月龄)禁用任何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过敏者禁用含该成分的药物;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呕吐、耳鸣需立即停药(可能为瑞氏综合征前兆)。若发热伴黄痰、耳痛、皮疹等症状,提示可能合并细菌感染,需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