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发病与解剖、便秘、久坐久立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肛门视诊、直肠指诊等诊断,治疗有保守和手术治疗;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可发生在直肠任何部位,与遗传、炎症刺激等有关,可通过直肠指诊、结肠镜等诊断,治疗有内镜下和手术治疗,不同人群在发病、诊疗中有不同体现,需注重调整生活方式降低风险。
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可发生在直肠的任何部位,多为单个,也可为多个。
症状表现
痔疮:
内痔:一般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主要表现为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便血颜色鲜红,排便时可出现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还可出现痔核脱出,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有的患者会出现肛门坠胀感、瘙痒等。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可有疼痛,疼痛较剧烈,在排便、行走、咳嗽时加重。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形成嵌顿。
直肠息肉:
小的息肉通常无明显症状,较大的息肉可出现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与大便不混合;有的患者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还可出现息肉脱出肛门外的情况,尤其是直肠下端的带蒂息肉。
发病原因
痔疮:
解剖因素:人在站立或坐位时,直肠下部静脉回流不畅,容易形成静脉丛曲张。
便秘:长期便秘,排便时用力屏气,可导致腹压增高,妨碍静脉回流,使直肠下端和肛管的静脉丛充血肿大。
久坐久立:长时间久坐或久立,影响血液循环,使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导致痔静脉过度充盈,静脉壁张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扩张。
妊娠:妊娠期间盆腔静脉受压,回流受阻,容易诱发痔疮。
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肥大患者排尿困难,腹压持续增高,引发痔疮。
直肠息肉:
遗传因素:某些类型的直肠息肉具有遗传倾向,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炎症刺激:直肠黏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黏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黏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黏液潴留而发病。
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可增加直肠息肉的发病风险。
感染: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直肠炎症,也可能导致直肠息肉的发生。
诊断方法
痔疮:
肛门视诊:医生通过肉眼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外痔或脱出的内痔。
直肠指诊:可以触及较大的内痔或低位的直肠息肉等,但对于内痔的诊断主要还是依靠肛门镜检查。
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内痔、外痔和直肠黏膜的情况。
直肠息肉:
直肠指诊:是诊断直肠息肉的常用方法,可触及直肠内的息肉。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等,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的性质。
钡剂灌肠检查:对直肠息肉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不如结肠镜准确。
治疗原则
痔疮:
保守治疗:适用于初期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调整饮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坐浴,用温水或药物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外用药物,如痔疮膏、痔疮栓等,可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或痔核较大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等。
直肠息肉:
内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直肠息肉,可通过结肠镜进行内镜下切除,如高频电凝切除术、激光切除术等。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基底较宽的息肉,或内镜下切除困难的息肉,可考虑手术切除,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经肛门息肉切除术、开腹手术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痔疮和直肠息肉的发生、发展及诊疗中都有不同体现。例如,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减慢,更容易出现便秘,从而增加痔疮和直肠息肉的发病风险;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痔疮的发生几率可能升高;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血液循环不畅,也易患痔疮;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直肠息肉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筛查。特殊人群在面对相关疾病时,应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老年人要适当增加运动量、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妊娠女性要注意合理饮食和适当活动等,以降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