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过敏原检测及临床诊断标准等。临床表现有各年龄段发病、与多种因素诱发的喘息等症状及发作时哮鸣音等体征;肺功能检查包括通气功能检测的舒张、激发试验及PEF变异率等;胸部X线或CT用于观察通气状态及并发症等;过敏原检测分体内外检测;临床诊断需符合反复发作等表现、排除其他疾病并结合试验阳性等。
一、临床表现
1.症状方面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但部分患者可能有特应性体质相关表现,如家族中有过敏史者患病风险可能增加。儿童哮喘多在婴幼儿期起病,常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接触过敏原等有关;成人哮喘则可能有长期咳嗽、喘息等症状反复发作。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变应原(如花粉、尘螨等)、职业性刺激物(如化工原料等)、剧烈运动、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可诱发哮喘发作。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咳嗽变异型哮喘则主要表现为长期顽固性干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后加重。
2.体征方面
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缓解期患者可无明显体征,但合并呼吸道感染时,肺部可闻及湿啰音等。
二、肺功能检查
1.通气功能检测
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于测定气道可逆性。常用支气管舒张剂有沙丁胺醇等,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较用药前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判断为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提示存在可逆性的气道阻塞。
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测定气道反应性。吸入激发剂(如组胺、醋甲胆碱等)后,FEV下降≥20%,可诊断为激发试验阳性,提示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重要特征之一。
PEF(呼气峰流速)变异率:昼夜PEF变异率≥20%,有助于哮喘的诊断。患者需每日定时测量PEF,连续监测2周以上。
2.通气功能监测:哮喘发作时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FEV/FVC(用力肺活量)、FEV、MMEF(最大呼气中期流速)等均下降,残气量及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增加;缓解期上述指标可逐渐恢复正常。
三、胸部X线或CT检查
1.胸部X线:哮喘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但合并肺部感染、气胸等并发症时,X线可显示相应的病变,如肺部炎症浸润影、气胸的肺组织压缩线等。
2.胸部CT:对于一些不典型哮喘或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时,胸部CT有助于发现气道壁增厚、黏液栓形成等表现,尤其是高分辨率CT对评估气道病变有一定价值,但一般不作为哮喘诊断的常规检查。
四、过敏原检测
1.体内过敏原检测
皮肤点刺试验:是常用的体内过敏原检测方法。将常见过敏原提取液滴于患者皮肤表面,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若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则在刺点处出现风团样反应,根据风团大小判断过敏程度。该方法简便、快速,但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接触性过敏原,如某些化妆品、金属等引起的过敏反应,对于判断哮喘是否与接触性过敏原相关有一定帮助。
2.体外过敏原检测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水平来判断患者是否对该过敏原过敏。例如,血清尘螨特异性IgE升高提示患者可能对尘螨过敏,与哮喘的发生发展相关。但该检测结果也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
五、临床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②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③昼夜PEF变异率≥20%。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在诊断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准确判断。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其发病特点,如是否有反复咳嗽、夜间及清晨症状加重等情况;对于成人患者,要详细询问接触史、既往病史等,以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源性哮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