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护理需从多方面进行,包括隔离与环境管理,隔离2周左右并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皮肤护理要保持清洁,疱疹未破涂炉甘石洗剂,破溃用碘伏,勤剪患儿指甲;口腔护理要饭后漱口或用棉签擦拭口腔,疱疹处用药物,提供合适饮食;发热时监测体温,低热物理降温,超38.5℃遵医嘱退热并多喝温水;饮食要营养均衡、少量多餐;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患儿需特殊关注,出现异常及时送医。
一、隔离与环境管理
1.隔离措施: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确诊后应让患儿隔离休息,避免交叉感染。一般需隔离2周左右,这是因为手足口病的病毒会通过密切接触、飞沫等传播,隔离能有效阻止病毒在人群中进一步扩散,尤其要与其他儿童及易感人群分开,对于婴幼儿家庭来说,要注意将患儿的玩具、餐具等单独放置并定期消毒。
2.环境清洁:保持患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维持适宜的温度(22~24℃左右)和湿度(50%~60%)。通风能降低室内病毒浓度,合适的温湿度有助于患儿舒适休息,利于身体恢复。可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
二、皮肤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给患儿洗澡,洗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疱疹部位。温水洗澡能清洁皮肤,防止汗液等刺激疱疹,例如选用温和的婴儿沐浴露,洗澡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为宜。
2.疱疹护理:若疱疹没有破溃,可遵医嘱涂抹炉甘石洗剂,起到收敛、止痒的作用;如果疱疹破溃,要保持局部干燥,可适当涂抹碘伏预防感染,但要注意避免让碘伏流入患儿眼睛等敏感部位。对于婴幼儿,家长要勤剪患儿指甲,防止患儿搔抓疱疹导致破溃感染,一旦搔抓后皮肤有破损,更要加强局部消毒护理。
三、口腔护理
1.清洁口腔:饭后让患儿用生理盐水或淡盐水漱口,年龄较小的患儿可以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口腔,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滋生,预防口腔感染。一般每天可进行3~4次口腔清洁,生理盐水浓度约为0.9%。
2.口腔疱疹护理:如果患儿口腔有疱疹,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开喉剑喷雾剂等药物缓解疼痛和促进愈合。要注意观察口腔疱疹的变化情况,如疱疹是否增多、破溃等,若出现发热、拒食等情况加重,要及时就医。对于婴幼儿因口腔疼痛而拒食的情况,可提供温凉、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牛奶、米粥等,避免给患儿吃辛辣、过咸、过烫的食物,以免刺激口腔疱疹引起疼痛加剧。
四、发热护理
1.体温监测: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每隔4~6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对于38.5℃以下的低热,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毛巾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每次擦拭时间约10~15分钟。
2.高热处理:当体温超过38.5℃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的退热方式,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但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同时,要让患儿多喝温水,补充因发热散失的水分,促进新陈代谢。对于婴幼儿,物理降温是更安全的首选,如上述的温毛巾擦拭等,要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因为婴幼儿皮肤薄嫩,酒精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引起不良反应。
五、饮食护理
1.营养均衡:给予患儿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应洗净去皮,避免农药残留)、鸡蛋、鱼肉等,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支持身体恢复。例如可以将蔬菜做成菜泥、水果做成果泥给婴幼儿食用,鱼肉可做成细软的鱼泥。
2.饮食方式:采用少量多餐的进食方式,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引起呕吐等不适。对于口腔疱疹疼痛明显的患儿,要耐心喂养,速度不宜过快,让患儿充分咀嚼后再吞咽,减少对口腔的刺激。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要更加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皮疹等情况,一旦发现患儿出现精神萎靡、持续高热不退、呼吸急促、抽搐等异常表现,要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免疫力低下患儿:本身免疫力低下的患儿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除了上述常规护理外,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和治疗,加强隔离措施,避免接触其他感染源,并且要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总之,做好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工作,从隔离环境、皮肤口腔护理、发热处理、饮食等多方面入手,能帮助患儿好得更快,同时要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确保患儿健康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