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盗汗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盗汗与年龄(婴儿新陈代谢等、较大宝宝活动后)、环境(温度高、穿盖过多)有关;病理性盗汗可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婴幼儿多见,钙磷代谢紊乱致交感神经兴奋)、感染性疾病(结核等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其他系统疾病(先心病、甲亢等)。需观察盗汗时间、频率、程度及伴随症状,生理性盗汗要调整环境等,病理性盗汗则针对病因护理,如维D缺乏性佝偻病补维D和钙、多晒太阳,感染性疾病治原发疾病等。
一、生理性盗汗的情况
(一)年龄因素影响
婴儿新陈代谢旺盛,皮肤含水量较高,微血管分布较多,植物神经发育不完善,所以较易出汗。比如新生儿,其体温调节功能还未完全成熟,在睡眠时若环境温度稍高或包裹过厚,就容易出现盗汗现象。婴幼儿时期身体的各项机能还在快速发育,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较高,也容易在睡眠中出汗。
对于较大的宝宝,如果白天活动量较大,在夜间睡眠时也可能出现生理性盗汗。这是因为宝宝活动后身体产热增加,需要通过出汗来散热,以维持体温平衡。
(二)环境因素影响
睡眠环境温度过高时,宝宝的身体会通过出汗来散热,从而出现盗汗。例如室内温度在25℃以上,且空气不流通,宝宝盖的被子过厚,就容易导致盗汗。
穿着过多或盖被过厚也会引起生理性盗汗。宝宝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有限,如果家长给宝宝穿得过多或者盖的被子过厚,会使宝宝身体产生过多热量,只能通过出汗来散发多余的热量。
二、病理性盗汗的情况
(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年龄因素: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因为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大,如果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日照不足,就容易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出现盗汗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夜间哭闹、易激惹、方颅、枕秃等表现。
发病机制: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导致血钙降低,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使骨钙释放,同时肾脏对磷的重吸收减少,从而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多汗,以夜间盗汗较为明显。
(二)感染性疾病
结核感染:年龄不限,但多见于婴幼儿和儿童。结核杆菌感染后,宝宝会出现长期盗汗,还可能伴有低热、乏力、食欲减退、咳嗽等症状。例如肺结核患儿除了盗汗外,还可能有咳嗽、咳痰,甚至咯血等表现。这是因为结核杆菌感染后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盗汗症状。
其他感染性疾病:如宝宝患有肺炎、肾盂肾炎等感染性疾病时,在发热过程中或发热消退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盗汗。这是由于感染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出汗现象。例如肺炎患儿在体温下降过程中,可能会通过出汗来散热,表现为盗汗。
(三)其他系统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出现盗汗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这是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心脏功能受损,机体缺氧,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出现多汗现象。例如室间隔缺损的患儿,由于心脏左向右分流,肺循环血量增加,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并且在睡眠时可能出现盗汗。
甲状腺功能亢进:儿童时期较少见,但也有发生。患儿会出现多汗,包括盗汗,还可能伴有烦躁不安、食欲亢进、消瘦、心跳加快等症状。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多汗。
三、盗汗的观察与护理
(一)观察要点
要观察盗汗发生的时间、频率、程度以及伴随症状。如果宝宝只是偶尔在睡眠时轻微出汗,可能是生理性盗汗;如果盗汗频繁,程度较重,同时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咳嗽、精神萎靡等,则要考虑病理性盗汗。
对于不同年龄的宝宝,观察重点有所不同。婴儿时期要注意是否伴有枕秃、夜间哭闹等情况;幼儿及儿童时期要注意是否伴有生长发育异常、咳嗽、心慌等表现。
(二)护理措施
生理性盗汗的护理:调整睡眠环境,保持室内温度在22-25℃,湿度适宜,避免给宝宝穿盖过多。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防止宝宝着凉。对于较大的宝宝,要鼓励其白天适当活动,但避免过度劳累。
病理性盗汗的护理:如果考虑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引起的盗汗,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并多带宝宝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如果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盗汗,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注意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宝宝,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和治疗,同时要注意避免宝宝过度哭闹和剧烈活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