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耳聋耳鸣常见原因有年龄相关听力退化、耳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噪声暴露史、药物因素等;表现为渐进性听力下降、耳鸣声音多样且持续;对老年人社交、生活质量、认知有不良影响;应及时就医检查、改善生活方式、使用辅助器具、进行心理调节来应对。
一、老年人耳聋耳鸣的常见原因
(一)年龄相关的听力退化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听觉系统会发生自然的衰老变化。内耳中的毛细胞是感受声音的重要细胞,随着年龄增加,毛细胞会逐渐减少和受损,影响声音的感知和传导,这是老年人出现耳聋耳鸣较常见的生理因素。研究表明,一般人到60岁左右,内耳毛细胞会有明显的丢失,从而导致听力下降并可能伴随耳鸣现象。
(二)耳部疾病
1.中耳炎:老年人如果既往有中耳炎病史,炎症可能会反复刺激耳部结构,导致中耳粘连、鼓膜穿孔等情况,影响声音的传导,进而引发耳聋耳鸣。例如慢性中耳炎反复发作,会使中耳腔结构发生改变,影响听骨链的正常运动,影响声音传导功能。
2.内耳疾病:梅尼埃病在老年人中也可能发生,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内耳膜迷路积水,会出现发作性眩晕、耳鸣、波动性听力下降等症状。另外,耳硬化症也是老年人可能患的耳部疾病,是由于内耳骨迷路原发性局限性骨质吸收,而代以血管丰富的海绵状新生骨,导致镫骨固定,影响声音传导,引起听力减退和耳鸣。
(三)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常伴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高血压会使内耳的小血管痉挛,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导致内耳毛细胞等结构受损,引起听力下降和耳鸣。动脉硬化会使血管管腔狭窄,血流减少,同样会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耳聋耳鸣。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对内耳血管的损伤会逐渐累积,增加耳聋耳鸣的发生风险。
(四)噪声暴露史
部分老年人年轻时可能有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的经历,比如在工厂工作等,长期的噪声刺激会损伤内耳结构,即使当时没有明显不适,随着年龄增长,噪声对耳部的累积损伤会逐渐显现,导致耳聋耳鸣。
(五)药物因素
某些老年人可能因患有其他疾病而长期服用一些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某些抗肿瘤药物(如顺铂等),这些药物会损害内耳的毛细胞或听觉神经,从而引起耳聋耳鸣。
二、老年人耳聋耳鸣的表现特点
(一)耳聋特点
多为渐进性听力下降,可表现为对高频声音首先出现听力减退,逐渐累及低频声音。例如老年人可能先发现听不清别人说话中的高频部分词汇,如“西”“七”等发音,然后逐渐发展到听不清低频的“啊”“哦”等发音,严重时可能对日常交流中的言语都难以听清。
(二)耳鸣特点
耳鸣的声音多样,可为高调如蝉鸣样,也可为低调如嗡嗡样等。耳鸣往往是持续性的,在安静环境下可能更为明显,会干扰老年人的正常生活、休息和心理状态,影响睡眠质量等。
三、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一)社交方面
耳聋耳鸣会影响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因为听力下降导致难以听清他人说话,可能使老年人逐渐减少参与社交场合,出现孤独感,影响心理健康,长期可能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生活质量方面
耳聋耳鸣会干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如听不清门铃、电话铃声等,可能错过重要信息或造成生活不便。同时,耳鸣带来的持续不适感会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其整体生活质量。
(三)认知方面
有研究发现,长期的耳聋耳鸣可能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可能增加认知衰退的风险,因为听力障碍会使大脑接收外界信息的渠道受阻,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活动。
四、应对建议
(一)及时就医检查
老年人出现耳聋耳鸣时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进行详细的耳部检查,包括听力测试(如纯音测听等)、耳部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等)以及全身相关检查(如血压、血糖、血脂等检查),以明确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改善生活方式
1.避免长期处于噪声环境,若处于噪声环境中可佩戴防护耳塞等。
2.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使血压保持在合理范围;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清淡,适当运动,控制血脂等,以改善内耳的血液供应。
(三)辅助器具使用
对于听力下降较明显的老年人,可以考虑佩戴助听器等辅助器具,帮助改善听力,提高生活质量。在选择助听器时,要根据老年人的听力情况等进行专业适配。
(四)心理调节
家人要多关心老年人,帮助老年人调整心态,缓解因耳聋耳鸣带来的心理压力,可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适合的社交活动或心理疏导活动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