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产是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其原因包括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母体因素(全身性疾病、内分泌异常、免疫功能异常、子宫异常、创伤)、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应对措施有一般处理(休息、心理调适)、医疗检查与监测(超声检查、激素水平检测)、针对病因的处理(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子宫异常分别处理),高龄孕妇和有不良孕史孕妇需特殊关注和处理。
一、先兆流产的定义与表现
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
二、可能的原因及相关因素考虑
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不同年龄的女性胚胎染色体异常概率不同,一般随着女性年龄增长,概率有所上升。
母体因素
全身性疾病:孕妇患有严重感染、高热疾病等,细菌毒素或病毒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流产;患有严重贫血或心力衰竭等疾病,也会影响胎盘供血供氧,引发先兆流产。
内分泌异常:如黄体功能不全,可导致孕激素分泌不足,影响子宫内膜蜕膜化,从而引起先兆流产,有过黄体功能不全病史的女性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相对较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等也与先兆流产相关。
免疫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抗磷脂抗体等,可影响胎盘血管形成,导致流产;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孕妇,需格外关注免疫指标对先兆流产的影响。
子宫异常: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会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子宫肌瘤,可影响宫腔环境,增加先兆流产风险,有子宫畸形或子宫肌瘤病史的孕妇要重视对先兆流产的预防。
创伤:过度劳累、剧烈运动、性交过度等创伤性因素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导致先兆流产,生活方式不规律、有剧烈运动习惯的孕妇需注意避免此类情况。
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可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引发先兆流产,男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可能增加精子染色体异常的概率。
三、应对措施
(一)一般处理
休息:孕妇需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一般建议采取卧床休息的方式,但也不宜长期绝对卧床,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活动,如孕早期身体状况允许,可进行短时间的慢走等轻度活动。对于有过度劳累史的孕妇,要严格限制活动量。
心理调适:孕妇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家人要给予心理支持。心理压力过大的孕妇,可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情绪,有过不良孕史且心理负担重的孕妇更需加强心理干预。
(二)医疗检查与监测
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检查可了解胚胎发育情况,包括胎芽、胎心情况等,一般在出现先兆流产症状后尽早进行超声检查,后续可根据情况定期复查,以监测胚胎发育进程,不同孕周超声检查的重点和频率有所不同,孕早期超声检查间隔时间相对较短。
激素水平检测:检测孕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激素水平,若孕激素水平偏低,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黄体功能不全等情况,hCG的动态变化也有助于评估胚胎发育潜力,对于激素水平异常的孕妇要密切关注其变化趋势。
(三)针对病因的处理
黄体功能不全:若考虑黄体功能不全导致先兆流产,可根据情况补充孕激素,如黄体酮等,但具体用药需根据孕妇个体情况由医生判断,有黄体功能不全病史且再次出现先兆流产症状的孕妇要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补充孕激素。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需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调整甲状腺功能,糖尿病孕妇则需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等方式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有甲状腺疾病或糖尿病病史的孕妇在孕期要加强相关指标监测和疾病管理。
子宫异常:对于子宫畸形孕妇,若有先兆流产症状,需根据畸形类型和严重程度等由医生评估后续处理方案;对于子宫肌瘤孕妇,若肌瘤较大影响胚胎发育,可能需要手术等干预,有子宫异常病史的孕妇在孕期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监测和处理。
四、特殊人群提示
高龄孕妇:年龄≥35岁的高龄孕妇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相对较高,更要加强孕期监测,包括更频繁的超声检查、激素水平检测等,同时要更加注意休息和避免不良因素刺激,高龄孕妇出现先兆流产症状后要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处理。
有不良孕史孕妇:既往有过流产史的孕妇再次出现先兆流产症状时,心理压力往往更大,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和更细致的医疗监测,要详细向医生告知既往孕产史等情况,以便医生制定更个性化的处理方案,此类孕妇在孕期要严格遵医嘱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