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分水疱型、糜烂型、鳞屑角化型,通过临床表现结合真菌镜检和培养诊断,抗真菌治疗并注意清洁干燥;湿疹病因复杂,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依病史、皮疹等诊断,寻找诱因、隔绝过敏原,据病情选药治疗,不同年龄治疗有别且关注心理状态。
湿疹:病因复杂,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湿疹等过敏性疾病患者,个体患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还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精神情绪变化等。外部因素有环境中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刺激物(如化学洗涤剂、金属饰品等),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湿疹的诱因可能不同,婴儿湿疹可能与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等)、衣物材质等有关,成人湿疹可能与接触工作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等相关。
临床表现方面
脚气:
水疱型:多发生在足缘、足底部,初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清澈,周围无红晕,伴有瘙痒,夏季多见,与足部多汗、局部潮湿温暖利于皮肤癣菌生长繁殖有关。
糜烂型:常见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表现为局部表皮浸渍发白,去除浸渍的表皮后,可见潮红糜烂的创面,有少许渗液,常伴有恶臭,由于局部潮湿、温暖且有汗液浸渍,为皮肤癣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易引发该型脚气。
鳞屑角化型:多见于足跟、足跖部,表现为皮肤干燥、增厚、粗糙、脱屑,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常因足部皮肤长期受到摩擦、角质层不断增厚且缺乏水分滋润导致。
湿疹:
急性湿疹: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常对称分布,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瘙痒剧烈,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这是因为急性湿疹处于炎症急性期,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形成上述表现,且不同部位的急性湿疹由于局部皮肤特点不同,表现可能略有差异,比如面部急性湿疹因皮肤薄嫩,渗出相对不那么明显,但红斑、丘疹更明显。
亚急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转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仍有剧烈瘙痒,是急性湿疹向慢性湿疹转变的阶段,此时皮肤炎症反应相对减轻,但仍未完全消退。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鳞屑,个别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边缘较清楚,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部位,不同部位的慢性湿疹因局部皮肤特性不同,苔藓样变的程度等可能有差异,比如手部慢性湿疹由于经常接触外界刺激,苔藓样变可能更明显。
诊断方面
脚气: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镜检和培养来确诊。真菌镜检可在病变部位刮取皮屑,镜下可见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能进一步明确是何种皮肤癣菌感染,对于有典型脚气临床表现且真菌学检查阳性的患者可确诊,在诊断时需要与其他有类似皮疹表现的疾病鉴别,比如湿疹等,通过真菌学检查可以很好地区分,因为湿疹真菌学检查为阴性。
湿疹:主要依据病史、皮疹特点、病程等进行诊断。一般根据患者有瘙痒剧烈、多形性皮疹、对称性分布、反复发作等特点,再结合发病部位等情况综合判断,必要时可进行斑贴试验等检查来寻找可能的过敏原,湿疹的诊断主要是排除性诊断,需要排除其他有类似表现的疾病,如脚气、接触性皮炎等,通过真菌学检查等排除脚气等真菌感染性疾病。
治疗方面
脚气:主要是抗真菌治疗,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选择不同的抗真菌药物,如外用硝酸咪康唑乳膏、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等,对于病情严重、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口服抗真菌药物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穿透气性好的鞋子,避免交叉感染,不同年龄人群治疗原则基本相同,但儿童使用抗真菌药物需要谨慎,应选择相对安全的外用药物,且要注意药物的浓度等。
湿疹:治疗原则是寻找可能诱因,隔绝过敏原,避免搔抓及热水烫洗等刺激,根据病情轻重选择治疗药物,轻度湿疹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中度或重度湿疹可能需要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对于有渗出的湿疹可先用硼酸溶液等湿敷,慢性湿疹还可使用保湿剂修复皮肤屏障,不同年龄阶段湿疹患者的治疗药物选择和剂量等有所不同,婴儿湿疹由于皮肤娇嫩,应选择弱效的糖皮质激素乳膏,且要注意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成人湿疹根据病情可选择合适强度的糖皮质激素乳膏等,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湿疹容易反复发作,心理因素对病情有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