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存在多方面异常表现,运动发育落后于不同月龄正常婴儿的运动发育milestones;肌张力有增高或减低的异常情况;有手紧握拳、身体扭转、异常体位等姿势异常;原始反射会出现延迟消失或增强;喂养时吸吮、吞咽不协调;还可能出现难以安抚的异常哭闹。这些表现因患儿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均与脑部受损影响相关功能有关。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例如给患儿活动上肢时,感觉比正常婴儿僵硬,活动范围受限。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神经对肌肉的调节异常,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肌张力增高的表现程度可能不同,新生儿期可能表现为肢体呈屈曲或伸展状态不易改变,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肢体的异常姿势,如上肢内收、内旋,下肢交叉等,这与患儿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受损后对肌张力调节失衡有关。
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肌肉松软,肢体活动时感觉无力。患儿可能出现头不能竖直,四肢松软,不能保持正常的体位等情况。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支配,使得肌肉张力低于正常水平。低龄患儿如新生儿期肌张力减低可能表现为拥抱反射减弱等,年龄稍大的患儿可能在坐立、站立等方面表现出无力,容易摔倒等情况,这与患儿脑部受损后神经传导和肌肉控制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姿势异常
常见异常姿势:
手紧握拳:正常婴儿3个月后手逐渐张开,而脑瘫婴儿往往长时间手握拳,拇指内收。这是由于手部肌肉肌张力异常及大脑对手部姿势控制失调导致。
身体扭转:患儿在活动时可能出现身体不自主地扭转,如仰卧位时身体向一侧扭转,头偏向一侧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身体姿势的平衡调节,使得身体不能保持正常的对称姿势,不同年龄患儿由于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发展程度不同,姿势异常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在日常护理中更容易发现身体姿势的不对称。
异常体位:如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到与背部呈90°,而是偏向一侧或不能抬起;坐位时不能保持稳定的直立姿势,容易前倾、后倒或向一侧倾斜等。这些异常姿势的出现是由于大脑对身体各部位的控制功能受损,导致身体在不同体位下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姿势,与患儿脑部受损的部位和程度有关,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由于身体骨骼、肌肉等发育情况不同,异常姿势的具体表现和严重程度会有差异。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增强:
拥抱反射: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存在拥抱反射,3-4个月时消失。脑瘫婴儿拥抱反射可能延迟消失,或者反射强度异常增强。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反射弧的正常传导和调节。对于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本身原始反射的发育就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如果出现拥抱反射异常,结合其他表现则需考虑脑瘫可能,年龄较大的患儿如果原始反射仍异常,也提示脑部存在持续的损伤影响反射功能。
握持反射: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就有握持反射,2-3个月时逐渐消失。脑瘫婴儿握持反射可能延迟消失,或者握持力量异常,有的患儿握持反射增强,有的则表现为握持无力。这与脑部对手部神经反射的控制功能异常有关,不同年龄的患儿由于原始反射的正常消失时间不同,所以判断反射是否异常需要结合相应的月龄标准,年龄越小,原始反射的正常变化越需要准确把握,以便及时发现脑瘫的早期迹象。
喂养困难
吸吮、吞咽不协调:脑瘫婴儿在喂养时可能出现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容易呛奶、吐奶等情况。这是由于口腔周围肌肉和吞咽相关肌肉的肌张力异常或神经控制失调导致。对于新生儿期的患儿,喂养困难可能是早期较易被发现的症状之一,因为新生儿主要通过吸吮和吞咽来获取营养,而脑瘫患儿的这种不协调会影响正常喂养,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年龄稍大的患儿可能在添加辅食等过程中也会出现喂养问题,表现为对食物的咀嚼、吞咽等能力与同龄儿相比明显落后,这与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对口腔和吞咽肌肉的协调控制有关,不同年龄的患儿由于口腔和消化系统的发育程度不同,喂养困难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会有所不同。
异常哭闹
原因及表现:脑瘫婴儿可能出现难以安抚的异常哭闹,原因可能是身体不适,如肌张力异常带来的疼痛或不适感等。例如患儿在卧位时由于肌张力异常导致身体姿势不舒服而哭闹不止,而且这种哭闹往往不同于正常婴儿因饥饿、尿布湿等普通原因引起的哭闹,难以通过常规的安抚方式缓解。不同年龄的患儿哭闹的表现也有差异,新生儿期的患儿可能表现为持续的烦躁不安、哭闹,年龄稍大的患儿可能在活动或被触碰时因身体不适而哭闹,这与患儿脑部受损后身体的不适感以及神经调节异常导致的情绪反应有关,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是否为脑瘫的早期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