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产是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关键在孕周未达28周且有流产迹象但未不可避免;常见表现为阴道流血(量少,少于月经量)和腹痛(阵发性或腰背痛);相关因素有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母体因素(全身性疾病、生殖器官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环境因素(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或辐射);诊断方法包括妇科检查(看宫颈等情况)、超声检查(明确胚胎情况)、激素水平测定(测孕激素、hCG等);处理及注意事项有一般处理(适当休息、保持心情舒畅)和医疗干预(胚胎好时可能药物支持治疗,特殊人群需谨慎),需了解其各方面以更好应对。
常见表现
阴道流血:出血量一般较少,开始时可为少量血性分泌物,之后可能增多,但通常少于月经量。不同个体之间阴道流血的量会有所差异,这与胚胎着床部位、流产进程等因素相关。例如,若胚胎着床位置靠近宫颈,可能较早出现较多阴道流血;而着床位置较靠子宫内部,初期流血可能相对较少。
腹痛:下腹部会出现阵发性疼痛或腰背部酸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孕妇可能只是轻微的腹部坠胀感,有的则可能感到较为明显的阵痛。腹痛的发生是由于子宫收缩,试图将胚胎排出体外,从而引起腹部不适。
相关因素
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无论是精子还是卵子的染色体出现数目或结构异常,都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进而引发先兆流产。例如,精子染色体发生缺失、易位等情况,与卵子结合后形成的胚胎染色体异常,难以正常发育,容易出现先兆流产表现。
母体因素
全身性疾病:孕妇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败血症等,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胚胎,导致流产;患有内分泌疾病,像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等,会影响体内激素平衡,不利于胚胎的着床和发育,增加先兆流产风险。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可能引发先兆流产。
生殖器官异常:子宫畸形,如单角子宫、双角子宫等,会影响子宫的正常形态和容积,不利于胚胎着床和发育;宫颈机能不全,在妊娠中晚期可能出现宫颈口扩张,导致流产,但在先兆流产阶段也可能与宫颈因素相关。
免疫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可能攻击胚胎组织,引起流产;同种免疫异常,母体对胚胎的免疫耐受不足,也会导致胚胎被排斥,引发先兆流产。
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同样可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增加先兆流产发生的可能性。
环境因素:孕妇接触过多有害化学物质,如苯、甲醛等,或受到过多辐射,都可能影响胚胎发育,引发先兆流产。例如,长期在有苯污染的环境中工作的孕妇,其发生先兆流产的几率可能高于正常环境中的孕妇。
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查看宫颈是否扩张,胎膜是否破裂等情况。通过妇科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流产的进展情况,比如宫颈口未扩张,提示流产处于早期先兆阶段;若宫颈口已扩张,可能发展为难免流产。
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胚胎的着床位置、发育情况,如是否可见胎心搏动等。通过超声检查能确定胚胎是否存活,若超声下可见胎心搏动,说明胚胎有存活的可能,有助于判断先兆流产的预后;若超声提示胚胎发育不良或无胎心搏动,可能提示流产难以避免。
激素水平测定:检测孕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水平。一般来说,先兆流产时孕激素水平可能偏低,hCG的增长速度可能不符合正常妊娠的规律。例如,正常妊娠时hCG会每隔1-2天翻倍增长,若hCG增长缓慢或不增长,提示胚胎发育可能存在问题,增加先兆流产的可能性。
处理及注意事项
一般处理:孕妇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但也不主张长期绝对卧床。过度卧床可能会导致孕妇出现焦虑情绪,反而不利于妊娠。生活中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加重流产风险。
医疗干预:如果经过检查胚胎情况良好,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药物支持治疗,如补充孕激素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学规范,由专业医生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对于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有多次流产史的孕妇等,在处理先兆流产时需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孕妇和胚胎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高龄孕妇由于卵子质量下降等因素,胚胎出现异常的几率相对较高,所以在诊断和处理过程中要更加细致,全面评估各种风险因素。
总之,先兆流产是妊娠早期需要关注的重要情况,通过明确其定义、表现、相关因素、诊断方法以及处理原则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孕妇及其家属更好地了解这一状况,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