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狭窄的原因包括气道内病变、医源性因素和先天性因素。气道内病变有良性病变(如气管支气管软化、炎性狭窄、气道内新生物)和外部压迫(如淋巴结肿大、血管异常、其他外部压迫);医源性因素包括气管插管或支气管镜检查相关;先天性因素有支气管软骨发育不全、先天性支气管闭锁。
一、气道内病变
1.良性病变
气管支气管软化:多见于儿童,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可能与气道软骨发育不完善有关;成人多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由于气道软骨支撑力下降,导致气道在呼气时塌陷,引起支气管狭窄。例如,有研究发现COPD患者中约一定比例存在气管支气管软化相关的支气管狭窄情况。
炎性狭窄:
感染性炎症: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结核,结核菌可侵犯支气管黏膜及黏膜下层,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溃疡,进而瘢痕形成,引起支气管狭窄。儿童时期的结核感染若未规范治疗,容易遗留支气管狭窄问题;成人中也有因结核导致支气管狭窄的病例报道。
非感染性炎症:如复发性多软骨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气管、支气管软骨,导致软骨破坏、气道塌陷和狭窄。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均可发病。另外,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也可能引起气道的慢性炎症反应,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导致支气管狭窄,此类患者中各年龄段都有,但可能与过敏等因素相关,生活中接触过敏原可能诱发病情加重。
气道内新生物:
良性肿瘤:如支气管平滑肌瘤、乳头状瘤等,可生长在支气管内,占据气道空间,逐渐引起支气管狭窄。乳头状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可能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成人也可发病;平滑肌瘤相对较少见,各年龄段均可发生。
恶性肿瘤: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最常见的导致支气管狭窄的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如石棉、氡等接触)等因素有关。肿瘤组织向支气管腔内生长或外侵压迫支气管,导致气道狭窄。此外,转移性肿瘤也可转移至支气管引起狭窄,如其他部位的癌转移至支气管周围淋巴结,压迫支气管导致狭窄。
2.外部压迫
淋巴结肿大:
结核性淋巴结肿大:既往有结核病史的患者,纵隔或肺门淋巴结结核可肿大,压迫周围支气管引起狭窄。儿童时期感染结核后,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的情况并不罕见,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遗留支气管狭窄。
恶性肿瘤转移导致的淋巴结肿大:如肺癌转移至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压迫支气管,引起支气管狭窄。这种情况在肺癌晚期较为常见,男女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与吸烟等危险因素相关。
血管异常:
肺动脉吊带:这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左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右肺动脉,然后绕过右主支气管后方走行至左肺门,压迫左主支气管,导致支气管狭窄。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儿,是先天性支气管狭窄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异常有关。
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可压迫相邻的支气管,引起支气管狭窄。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男性发病可能略多于女性,与动脉壁受损、血压控制不佳等因素相关。
其他外部压迫:如纵隔肿瘤(如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可直接压迫支气管,导致狭窄。纵隔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类型的肿瘤好发年龄有所不同,胸腺瘤多见于中年人群,神经源性肿瘤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肿瘤的生长会逐渐挤压周围支气管结构。
二、医源性因素
1.气管插管或支气管镜检查
气管插管相关:长期气管插管(一般指超过一定时间,如数天以上)可能导致气管、支气管黏膜损伤、炎症反应,进而引起肉芽组织形成、瘢痕增生,导致支气管狭窄。尤其对于儿童患者,由于气道相对较细,气管插管操作更易引起气道损伤和后续狭窄。有研究表明,长期气管插管的儿童中支气管狭窄的发生率有一定比例。
支气管镜检查相关:频繁或粗暴的支气管镜检查可能损伤支气管黏膜,引起黏膜水肿、出血,甚至导致气道内瘢痕形成,从而引起支气管狭窄。例如,在进行支气管镜活检、刷检等操作时,若操作不当,可能对支气管壁造成过度损伤,增加后续狭窄的风险。
三、先天性因素
1.支气管软骨发育不全:胚胎发育时期支气管软骨发育异常,导致支气管壁支撑力不足,容易出现支气管狭窄。这种情况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儿,可能与遗传因素或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某些不良影响有关,如母亲孕期接触有害物质等。
2.先天性支气管闭锁:胚胎发育过程中支气管芽发育异常,导致部分支气管闭锁,闭锁远端的支气管可能因分泌物积聚等原因出现扩张或狭窄等改变。先天性支气管闭锁可在新生儿期被发现,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