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多因肛腺阻塞感染,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表现为局部疼痛、肿物等,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早期可抗生素等非手术治疗,形成脓肿需手术引流,预后与预防需注意相关方面;火疖子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表现为局部小结节等,可通过体格检查等诊断,早期可热敷等非手术治疗,化脓有波动感可切开排脓,面部“危险三角区”疖严禁挤压,预后与预防要注意皮肤等方面。
一、定义与病因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因肛腺阻塞感染引起,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等肠道杆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多见,常与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腹泻、便秘等)、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相关。
火疖子:医学上称为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多因皮肤擦伤、局部卫生不洁等导致细菌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多见于成年人,皮肤不洁、多汗、搔抓、机体抵抗力低下等为常见诱因。
二、临床表现
肛周脓肿:
局部表现:病变处持续疼痛,开始为胀痛,随后可发展为跳痛,排便、行走时疼痛加剧。病变部位可触及肿物,有压痛,若脓肿形成则有波动感。位置较深的脓肿,全身症状相对明显,如发热、寒战、乏力等。
不同部位肛周脓肿表现:肛门周围脓肿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持续性跳动性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坐骨直肠窝脓肿全身症状较重,如高热、乏力等,局部表现为患侧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为明显跳痛,直肠指诊可触及患侧有压痛性肿块甚至波动感;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全身症状更突出,如高热、寒战、疲倦等,局部症状相对较轻,仅有直肠坠胀感、便意不尽等,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壁处有压痛、隆起或波动感。
火疖子:
局部表现:初起为红、肿、痛的小结节,逐渐隆起高于皮肤,呈锥形,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软化,出现黄白色脓栓,脓栓脱落后可排出脓液,炎症随之消退而愈合。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等部位,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若发生在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受到挤压时,细菌可沿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海绵状静脉窦,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头痛、寒战、高热、昏迷等,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不同部位火疖子表现:发生在头面部的疖,若感染扩散可能影响眼部等周围组织;发生在臀部的疖,行走或坐立时可能受影响。
三、诊断方法
肛周脓肿: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肛门周围有无红肿、包块等,直肠指诊可了解直肠内有无异常,判断有无脓肿及脓肿的位置、范围等。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协助判断肛周脓肿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复杂的肛周脓肿,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脓肿的范围和形态,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火疖子:
体格检查:医生根据疖的典型表现,即单个毛囊性炎性丘疹,逐渐增大形成结节,中央有脓栓等即可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一般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但若怀疑感染严重或有全身症状时,可进行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四、治疗原则
肛周脓肿:
非手术治疗:早期脓肿未形成时,可应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选用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同时局部可用温水坐浴、局部理疗等促进炎症消退。
手术治疗: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手术切开引流。手术方式根据脓肿的位置等选择,如肛门周围脓肿可行放射状切口引流;坐骨直肠窝脓肿多采用连枷式切口或弧形切口引流;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可在直肠内穿刺抽脓后,经直肠壁切开引流等。
火疖子:
非手术治疗:早期未化脓时,可局部热敷、理疗,也可外用鱼石脂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促进炎症消退。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增强机体抵抗力,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积极治疗基础病。
手术治疗:当疖已化脓且有波动感时,可切开排脓,但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严禁挤压和切开,以防感染扩散。
五、预后与预防
肛周脓肿: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但若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形成肛瘘等并发症。预防方面,应保持肛门局部清洁,避免久坐,积极治疗腹泻、便秘等肠道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
火疖子:一般预后良好,经治疗多可痊愈,但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若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预防上,要注意皮肤卫生,防止皮肤损伤,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特殊人群如儿童,皮肤娇嫩,更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肤;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易反复发生疖,需严格控制血糖;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也应注意皮肤护理和增强体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