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炎与扁桃体炎在解剖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咽炎是咽部黏膜等炎症,病因有病毒、细菌、环境等,局部和全身症状因感染源而异,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病毒和细菌感染对症或用抗生素等;扁桃体炎是扁桃体炎症,病因有病原体和机体因素,局部和全身症状特点不同,诊断依扁桃体情况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急性和慢性,急性用一般、抗生素等治疗,慢性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儿童需谨慎)。
病因方面
咽炎病因:
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起咽炎,如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等。例如,腺病毒感染可导致腺病毒性咽炎,在儿童集体生活环境中易传播,通过飞沫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
细菌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常见的细菌病原体,此外,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也可引起咽炎。一般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受凉、过度疲劳后容易发病。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污染的空气环境中,如空气中含有较多的粉尘、化学气体等,可刺激咽部黏膜,引发咽炎;过度吸烟、饮酒,也会对咽部黏膜造成损伤,增加咽炎的发病风险。
扁桃体炎病因:
病原体感染:主要致病菌同样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此外,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也可导致扁桃体炎。病毒感染也可引起扁桃体炎,如EB病毒等,病毒感染后易合并细菌感染,使病情加重。
机体因素:儿童由于扁桃体生理性肥大,隐窝内易潜藏细菌和病毒,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寒冷、潮湿、过度劳累等情况,潜藏的病原体大量繁殖,导致扁桃体炎发作。
临床表现差异
咽炎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一般有咽部干燥、灼热、疼痛等不适,疼痛可放射至耳部。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咽炎,咽部黏膜充血较轻,可伴有咽部滤泡增生;细菌感染引起的咽炎,咽部黏膜充血明显,可有脓性分泌物附着。
全身症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咽炎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低热、乏力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咽炎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可出现高热、寒战、头痛、食欲减退等,小儿可能因高热而出现惊厥。
扁桃体炎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剧烈咽痛,多为一侧咽痛,可放射至耳部,吞咽时疼痛加重。儿童扁桃体炎时,因扁桃体肿大可能出现吞咽困难,甚至呼吸困难。检查可见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可有脓性分泌物,有时分泌物可融合成假膜,假膜不易擦去,若强行擦去易引起出血。
全身症状:全身症状较明显,急性扁桃体炎时多有高热,体温可达39-40℃,可伴有寒战、头痛、食欲减退、乏力等,小儿可因高热出现抽搐、呕吐等症状。慢性扁桃体炎时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有低热、乏力、消化不良等表现。
诊断方法差异
咽炎诊断:
体格检查:观察咽部黏膜情况,病毒感染时咽部多为轻度充血,细菌感染时咽部充血明显且有脓性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病毒感染时,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此外,可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明确病毒类型;细菌培养可确定致病菌,并进行药敏试验。
扁桃体炎诊断: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扁桃体,观察扁桃体的大小、充血程度、有无脓性分泌物等。急性扁桃体炎时扁桃体肿大,表面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慢性扁桃体炎时扁桃体大小不一,表面可见瘢痕,隐窝口可有白色栓状物。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与咽炎类似,急性发作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对于反复发作者,可进行扁桃体隐窝分泌物涂片检查、细菌培养等,以明确病原体。
治疗原则差异
咽炎治疗:
病毒感染性咽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缓解咽部不适,发热时可给予退热治疗。一般病程具有自限性,注意休息、多饮水,多数可自行恢复。
细菌感染性咽炎: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同时可使用含漱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如复方硼砂含漱液等。
扁桃体炎治疗:
急性扁桃体炎: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进流质饮食,多饮水,加强营养及疏通大便。
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给药途径(口服或静脉给药)。如果治疗2-3天病情无好转,需分析原因,改用其他种类抗生素,或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
局部治疗:可使用复方硼砂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等含漱,以减轻局部症状。
慢性扁桃体炎:
非手术治疗:注意口腔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扁桃体炎的发作次数。也可使用中医中药进行调理,如服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作用的中药。
手术治疗:对于反复急性发作的扁桃体炎,尤其是已有并发症者,如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一般在急性炎症消退后2-3周行扁桃体切除术。但儿童时期扁桃体是重要免疫器官,手术需谨慎,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