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精无精症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遗传因素(如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因素(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感染因素(生殖道感染、病毒感染)、精索静脉曲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理化因素、生活方式)及其他因素(先天性睾丸发育异常、药物因素),这些因素分别通过不同机制影响睾丸生精功能或精子状态。
一、遗传因素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少精无精症的重要遗传因素之一,如克氏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核型通常为47,XXY,这种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异常会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使得精子的生成出现障碍。研究表明,约10%-15%的无精症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情况,且这种遗传因素在男性群体中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若家族中有相关遗传病史,后代男性患少精无精症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二、内分泌因素
1.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垂体分泌的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对睾丸的生精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下丘脑或垂体发生病变时,如垂体瘤、下丘脑肿瘤等,会导致GnRH、FSH或LH分泌不足,进而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例如,垂体瘤患者中约有5%-10%会出现少精或无精的情况。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内分泌紊乱,也可能波及下丘脑-垂体-睾丸轴,影响精子的生成。
2.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激素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都可能影响生殖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功能;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也会导致生殖激素分泌异常,从而影响精子的生成和发育,使得精子数量减少甚至无精。
三、感染因素
1.生殖道感染:附睾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是导致少精无精症的常见原因。例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病原体感染附睾,会引起附睾管的梗阻,阻碍精子的排出;前列腺炎时,前列腺液的成分发生改变,影响精子的生存环境和活力,进而导致精子数量减少;精囊炎患者的精浆成分异常,也会对精子的生成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据统计,约20%-30%的男性不育症与生殖道感染有关,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少精无精症引起的。
2.病毒感染: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较为常见,青春期后患腮腺炎合并睾丸炎的患者中,约有30%会出现睾丸萎缩,进而导致少精或无精。这是因为腮腺炎病毒会直接侵犯睾丸的生精上皮细胞,破坏生精功能。
四、精索静脉曲张
精索静脉曲张是青壮年男性常见的疾病,多见于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时,阴囊内温度升高,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高温会导致睾丸组织内二氧化碳蓄积,局部pH值改变,毒性物质积聚,从而干扰精子的发生和成熟。研究发现,中重度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中,约有40%-80%存在精液异常,表现为精子数量减少、活力降低、畸形率增高,进而引发少精无精症。
五、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反应可导致少精无精症。男性自身产生抗精子抗体,会与精子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精子的活力下降、凝集甚至破坏,从而影响精子的生成和排出。例如,输精管结扎术后的患者,部分人会产生抗精子抗体,引起自身免疫性睾丸炎,导致精子数量减少;一些生殖系统感染的患者,也可能因为免疫反应的激活而产生抗精子抗体,影响生精功能。
六、环境因素
1.理化因素:长期接触高温环境,如长时间泡热水澡、蒸桑拿等,会使睾丸温度升高,影响生精功能;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如X射线、γ射线等,会损害睾丸的生精细胞,导致精子生成障碍;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如农药、苯、甲醛等,也会对睾丸的生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使精子数量减少甚至无精。例如,长期在化工厂工作的男性,由于接触大量化学毒物,少精无精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2.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也与少精无精症的发生有关。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精子的生成和活力,酗酒会导致睾丸萎缩,影响生精功能。有研究表明,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男性,其精子存活率明显降低,精子数量也会减少;长期大量酗酒的男性,无精症的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很多。
七、其他因素
1.先天性睾丸发育异常:如无睾丸、隐睾等先天性疾病。隐睾患者由于睾丸未降入阴囊,处于腹腔内或腹股沟处,而这些部位的温度高于阴囊内温度,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导致精子生成减少或无精。无睾丸患者则完全没有生精功能,必然会出现无精症。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少精无精症。例如,长期使用化疗药物、某些抗生素(如环磷酰胺、氯霉素等)、雄激素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可能会抑制睾丸的生精功能或影响精子的生成过程,从而引起精子数量减少或无精。不同药物对生精功能的影响机制不同,有的是直接损伤生精细胞,有的是干扰激素的调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