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阴道瘘是直肠与阴道间异常通道致直肠内容物入阴道,病因有先天性、后天性(产科、盆腔手术、炎症性肠病、放射性损伤),临床表现为阴道排气排便、分泌物异常及局部炎症,诊断靠体格检查、亚甲蓝试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手术(关瘘恢复结构功能)和非手术(炎症急性期抗感染等辅助)。
一、定义
直肠阴道瘘是指直肠与阴道之间存在异常通道,使得直肠内的内容物能够通过该通道进入阴道。
二、病因
先天性因素:
多见于新生儿,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直肠与阴道之间的分隔不完全有关。例如在胚胎时期,尿生殖窦与后肠的分隔异常,导致直肠与阴道相通。
女性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若受到某些不良因素影响,如母亲在孕期接触致畸物质等,可能干扰正常的胚胎分化,从而引发先天性直肠阴道瘘。
后天性因素
产科因素:在分娩过程中,长时间的第二产程、难产、产钳助产等情况可能导致直肠阴道组织受损,进而形成瘘管。比如胎儿过大,分娩时对直肠和阴道的压迫时间过长、力度过大,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最终形成瘘。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尤其是高龄产妇,发生直肠阴道瘘的风险相对较高。
盆腔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子宫切除术等盆腔相关手术,若手术操作不当,可能损伤直肠或阴道组织而导致瘘的形成。例如直肠癌根治术时,分离直肠与阴道壁的过程中若操作粗暴,或者对解剖结构辨认不清,就可能误伤阴道,术后愈合不良形成瘘。
炎症性肠病:像克罗恩病,可累及直肠和阴道周围组织,引起组织破坏,最终形成直肠阴道瘘。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肠道出现炎症、溃疡等病变,随着病情进展,炎症蔓延至阴道周围,破坏组织间的屏障,导致直肠阴道瘘的发生。
放射性损伤: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时,射线可能损伤直肠和阴道的组织,使组织出现纤维化、坏死等改变,进而形成直肠阴道瘘。例如宫颈癌患者在放疗后,直肠和阴道受到放射性损伤的概率增加,随着时间推移,可能逐渐出现直肠阴道瘘。
三、临床表现
阴道排气、排便:这是最典型的症状。患者可自觉从阴道排出粪便、气体等,尤其是在排气、排便时更为明显。例如,当患者排气时,能感觉到气体从阴道排出;排便时,部分粪便会通过瘘管进入阴道,导致大便形状异常,可能出现稀便从阴道排出等情况。
阴道分泌物异常:由于肠道内容物经瘘管进入阴道,阴道分泌物可能出现异味,且性状可能发生改变,如变得混浊、带有粪便残渣等。长期受到肠道内容物刺激,阴道局部可能出现炎症反应,导致分泌物增多。
局部炎症表现:瘘管周围的阴道组织可能出现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如果继发感染,炎症会加重,局部可能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患者会感到局部不适、疼痛加剧等。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因为局部不适会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妇科检查,通过视诊观察阴道内是否有粪便、气体排出,以及阴道壁是否有瘘口等情况。同时,可能会进行直肠指诊,了解直肠内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与阴道相通的异常通道。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加重患者的不适,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更要谨慎操作,以减少其恐惧心理。
亚甲蓝试验:将亚甲蓝溶液注入直肠,观察阴道内是否有蓝色液体流出。如果阴道内出现蓝色液体,则提示存在直肠阴道瘘。该试验简单易行,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瘘管。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或经直肠超声可以帮助医生观察直肠与阴道之间的结构,发现是否存在异常通道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对于一些较小的瘘管,超声检查可能有助于发现。
磁共振成像(MRI):MRI能够清晰地显示盆腔内的解剖结构,对于直肠阴道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明确瘘管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有帮助。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的目的是关闭瘘管,恢复直肠和阴道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瘘管的大小、位置、病因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等。例如,对于较小的先天性直肠阴道瘘,可能采用简单的瘘管修补术;对于复杂的后天性直肠阴道瘘,可能需要采用更复杂的手术方式,如肠段移植修补术等。手术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来说,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手术,以避免病情迁延不愈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
非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一些暂时不适合手术或者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例如,对于因炎症引起的直肠阴道瘘,在炎症急性期可先采用抗感染治疗,控制炎症,待炎症减轻后再考虑手术。同时,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可使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感染进一步加重。对于儿童患者,非手术治疗时要特别注意护理,保持局部卫生,减少刺激,促进局部炎症的消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