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术前准备工作)、手术过程(麻醉方式选择、手术操作步骤)、术后护理(鼻腔护理、全身情况观察、饮食与休息)及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出血、感染、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等),需严格遵循规范,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精心护理并关注风险并发症,不同年龄患者手术各环节需依自身特点调整关注。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鼻部外伤史、既往鼻部手术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要了解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影响手术的全身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成年患者则需关注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影响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
进行全面的鼻部检查,包括前鼻镜检查、鼻内镜检查,以明确鼻中隔偏曲的程度、类型等;还可能需要进行鼻窦CT检查,清晰显示鼻中隔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
2.术前准备工作
患者需剪鼻毛,清洁鼻腔,术前一般会使用抗生素滴鼻液等清洁鼻腔,减少鼻腔内细菌数量,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女性患者需避开月经期,因为经期凝血功能可能会有变化,增加手术出血风险。
二、手术过程
1.麻醉方式选择
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配合度较差,多采用全身麻醉;成年患者若鼻中隔偏曲程度不是特别严重,且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可选择局部麻醉。局部麻醉一般是在鼻腔黏膜表面涂抹麻醉剂或者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全身麻醉则是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
2.手术操作步骤
切口选择:常见的有鼻中隔黏膜切口,如L形切口或直线切口等。L形切口是在鼻中隔两侧的黏膜上做L形的切口,能够较好地暴露鼻中隔软骨和骨部;直线切口则是在一侧鼻腔的鼻中隔黏膜上做直线切口。
分离黏膜瓣:使用鼻中隔剥离子等器械将鼻中隔两侧的黏膜瓣与软骨、骨部进行分离,充分暴露鼻中隔的软骨和骨部结构。在分离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黏膜,尤其是儿童患者,其鼻腔黏膜较为娇嫩,更需轻柔操作。
矫正偏曲部分:根据鼻中隔偏曲的不同类型进行矫正。如果是鼻中隔软骨偏曲,可使用鼻中隔剪等器械将偏曲的软骨部分进行裁剪修整;如果是骨部偏曲,可能需要使用咬骨钳等器械进行咬除或修整。例如,对于C形偏曲,主要矫正软骨部;对于S形偏曲,则需要同时矫正软骨部和骨部。
缝合黏膜:将分离的黏膜瓣复位后,使用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使黏膜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促进愈合。
三、术后护理
1.鼻腔护理
术后需放置鼻腔填塞物,起到压迫止血和支撑鼻腔的作用。填塞物一般在术后1-2天取出。取出填塞物后,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但要注意冲洗的压力和温度,儿童患者冲洗时需更加轻柔,避免引起不适或损伤鼻腔黏膜。
密切观察鼻腔有无出血情况,若有少量渗血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出血量较多,需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2.全身情况观察
对于全身麻醉的患者,要密切观察其苏醒情况以及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等。儿童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术后更需严密监测。
注意患者有无头痛、发热等情况,若出现发热,需警惕感染的可能,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3.饮食与休息
术后患者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鼻腔黏膜,影响恢复。儿童患者需保证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
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用力擤鼻等动作,儿童患者更需家长看护,防止其不自主地进行可能影响术后恢复的行为。
四、手术风险及并发症
1.出血
术后鼻腔出血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与手术操作中止血不彻底、鼻腔填塞物松动等因素有关。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血管较细,出血后可能更不易察觉,需更加细心观察。
2.感染
若术前鼻腔清洁不彻底或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发生鼻腔感染。感染可导致鼻腔黏膜红肿、疼痛加重等,严重时可引起全身感染症状。儿童患者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
3.鼻中隔穿孔
这是鼻中隔偏曲手术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与手术中过度损伤鼻中隔黏膜有关。穿孔可导致鼻腔干燥、鼻塞等不适症状,儿童患者由于鼻腔仍在发育中,鼻中隔穿孔可能会对其鼻腔功能和生长发育产生更明显的影响。
4.鼻梁塌陷
较少见,但在一些严重的鼻中隔偏曲手术中可能发生,主要是由于手术中过度切除鼻中隔软骨等结构导致鼻梁支撑结构破坏。对于儿童患者,鼻梁还在生长发育阶段,发生鼻梁塌陷的影响可能更为严重。
总之,鼻中隔偏曲手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鼻部手术,手术过程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精心护理,同时要密切关注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以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恢复。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在手术各环节需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