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瘙痒症是常见局部瘙痒性皮肤病,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但剧烈瘙痒。病因分局部与全身,局部有寄生虫感染、肛门直肠疾病、肛周皮肤病变等,全身涉及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肝胆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为瘙痒特点多样及皮肤有抓痕等继发性皮损。诊断靠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保持清洁卫生、调整生活方式)、局部治疗(依病因选药)、全身治疗(治原发病)。
病因
局部因素
寄生虫感染:如蛲虫感染,尤其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蛲虫在夜间会爬到肛门周围产卵,刺激局部皮肤引起瘙痒。女性可能因会阴部卫生情况等因素增加蛲虫感染风险,而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不注意个人卫生,会使感染几率上升。
肛门直肠疾病:痔疮、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等疾病,可导致肛门分泌物增多,这些分泌物刺激肛门周围皮肤,从而引发瘙痒。例如痔疮患者,由于痔核脱出,可能会有黏液渗出,长期刺激肛门皮肤易出现瘙痒;有肛瘘的患者,瘘管内分泌物排出,也会不断刺激肛周皮肤。
肛周皮肤病变:肛周湿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疾病,可累及肛门周围皮肤,引发瘙痒。比如肛周湿疹,其发病与多种内外因素有关,如过敏体质、局部潮湿等,会出现肛周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等改变,伴有剧烈瘙痒。
全身因素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尿液中含糖量增高,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可引起瘙痒;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代谢率增高,神经兴奋性增强,也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症状,包括肛门瘙痒。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患这些疾病的几率不同,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从而增加肛门瘙痒的发生风险。
肝胆疾病:肝胆疾病导致胆汁淤积时,血液中胆盐含量升高,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肛门周围皮肤也可能受累。例如肝硬化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症状,其中包括肛门瘙痒。
血液系统疾病:缺铁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导致患者皮肤干燥、神经功能紊乱等,进而引发肛门瘙痒。不同性别在血液系统疾病的患病几率上虽无绝对差异,但某些特定血液疾病的发病可能与性别相关因素有关,不过总体而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其他:某些恶性肿瘤、长期使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因素等也可能与肛门瘙痒症的发生有关。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人群,可能因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肛门瘙痒症状;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也可能引发肛周皮肤的不适。
临床表现
瘙痒特点:瘙痒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阵发性、持续性或夜间加重。阵发性瘙痒多在安静、休息时发作,而夜间加重可能与夜间注意力相对集中、肛门周围温度升高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的瘙痒感受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而表现为不断搔抓肛门周围皮肤;成年女性可能因特殊的生理结构及生活场景,如经期、孕期等,使瘙痒感受更为明显。
皮肤表现:由于患者不断搔抓,肛门周围皮肤可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长期搔抓导致皮肤增厚、粗糙,呈苔藓样变,颜色加深;反复抓挠还会出现抓痕、血痂,时间久了皮肤可能会有色素沉着。
诊断
详细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肛门瘙痒的起始时间、发作规律、伴随症状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腹泻、便秘等排便异常情况,是否有肛周疾病史,是否有全身性疾病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询问近期是否有蛲虫感染相关表现,如夜间睡眠不安、肛周皮疹等。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肛门周围皮肤情况,观察有无皮疹、破损、分泌物等。会仔细查看肛门周围皮肤有无红斑、丘疹、水疱、苔藓样变等,同时进行肛门指诊等检查,以了解肛门直肠内部情况,排查是否存在肛门直肠疾病。
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能进行粪便检查查找寄生虫卵,如蛲虫卵;对于怀疑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可能会进行血常规、血糖、肝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全身因素导致的肛门瘙痒。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保持肛门清洁卫生:建议患者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周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清洗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清洁剂。不同年龄人群清洗方式略有不同,儿童由于皮肤娇嫩,清洗时更要轻柔;老年人皮肤相对干燥,清洗后可适当涂抹温和的护肤霜。
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肛门瘙痒症状。建议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需注意调整,比如长期久坐的人群,应适当增加活动量;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建议戒烟限酒。
局部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选择相应的局部药物治疗。如果是肛周湿疹引起的瘙痒,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药物;如果是蛲虫感染导致的,可使用驱虫药物局部涂抹等。
全身治疗:对于由全身疾病引起的肛门瘙痒,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肝胆疾病患者要针对肝胆疾病进行相应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