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脱水等渗是常见类型,有特定临床表现,通过病史、体格、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口服和静脉补液及治原发病,可通过合理喂养、注意卫生、增强免疫力预防,婴儿和幼儿及年长儿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小儿腹泻脱水等渗的定义
等渗性脱水是小儿腹泻常见的脱水类型,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血清钠浓度在130-150mmol/L。小儿腹泻时,由于丢失的体液近似于细胞外液,所以多引起等渗性脱水。
二、小儿腹泻脱水等渗的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患儿精神萎靡、乏力,皮肤弹性稍差,眼窝、前囟轻度凹陷,尿量稍减少。这是因为等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容量减少不严重,对循环系统影响相对较轻,但已出现细胞外液丢失的表现。对于婴儿来说,前囟和眼窝是判断脱水程度的重要指标,轻度等渗性脱水时前囟、眼窝稍凹陷;中度时凹陷较明显,皮肤弹性差;重度时则有明显的眼窝和前囟深陷,皮肤弹性极差,尿量极少甚至无尿。
2.循环系统表现
严重等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量急剧减少,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出现心率增快,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这是由于血容量减少,心脏需要加快搏动来维持血液循环,但随着脱水加重,心脏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出现休克相关症状。
三、小儿腹泻脱水等渗的诊断
1.病史收集
详细询问患儿腹泻的次数、大便的性状(如稀水样便、蛋花汤样便等),了解患儿的喂养情况、近期是否有感染史等。例如,若患儿有不洁饮食史,可能提示感染性腹泻导致等渗性脱水。
2.体格检查
测量体重,评估脱水前后的体重变化,体重下降程度可反映脱水的严重程度。同时检查皮肤弹性、眼窝、前囟、尿量等指标,结合这些体征综合判断脱水的类型和程度。
3.实验室检查
血清钠测定:血清钠浓度在130-150mmol/L可明确等渗性脱水的诊断。此外,还可进行血常规检查,若有感染,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可能升高;粪便常规检查可帮助判断腹泻的原因,如感染性腹泻时粪便中可能有白细胞、红细胞等。
四、小儿腹泻脱水等渗的治疗原则
1.补液治疗
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和中度等渗性脱水的患儿。口服补液盐(ORS)是常用的补液溶液,其成分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按照规定的浓度和量服用,可纠正脱水。对于婴儿,应少量多次给予口服补液盐,避免一次大量服用引起呕吐。
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等渗性脱水或呕吐严重不能口服补液的患儿。补液需要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首先补充累积损失量,一般在8-12小时内补充,根据脱水程度决定补液量,轻度脱水约50ml/kg,中度脱水50-100ml/kg,重度脱水100-120ml/kg;然后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继续损失量根据丢失量补充,一般每天10-40ml/kg,生理需要量每天60-80ml/kg,以10%葡萄糖溶液为主。同时,注意补充钾离子等电解质,一般静脉补钾浓度不超过0.3%。
2.治疗原发病
如果是感染性腹泻,需要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但要注意小儿的年龄特点,避免使用对小儿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如果是非感染性腹泻,如饮食因素引起的,需要调整饮食结构。
五、小儿腹泻脱水等渗的预防
1.合理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和营养物质,有助于增强婴儿的抵抗力,减少腹泻的发生。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注意奶粉的冲调浓度和卫生,定期清洗奶瓶等喂养器具。添加辅食时应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由稀到稠的原则,避免同时添加多种新辅食,防止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2.注意卫生
注意小儿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保持食品的清洁,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饮用生水。对婴儿的玩具、餐具等要定期进行消毒,减少感染性因素的接触,降低腹泻的发生风险,从而预防脱水等并发症的出现。
3.增强免疫力
适当让小儿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小儿受凉感冒,因为呼吸道感染等也可能诱发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六、特殊人群(小儿)在小儿腹泻脱水等渗中的注意事项
1.婴儿
婴儿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腹泻脱水等渗的治疗和护理中要特别注意补液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口服补液时要耐心喂养,避免呛咳。静脉补液时要选择合适的静脉,操作要轻柔,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婴儿的反应,如有无呼吸急促、皮疹等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婴儿的保暖,因为婴儿体温调节能力差,脱水时更容易出现体温变化异常。
2.幼儿及年长儿
幼儿和年长儿在患病期间可能会有情绪上的变化,如烦躁不安等,要给予充分的安抚和关心。在饮食调整方面,要根据患儿的喜好和耐受情况逐步调整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同时,要教育年长儿注意个人卫生,配合治疗,如按时服药、正确服用口服补液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