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扁桃体炎需综合诊断评估、非药物与药物治疗、明确手术指征并做好特殊人群管理,同时重视预防与长期管理。诊断需结合病史等症状体征,按扁桃体肿大程度等分级;非药物治疗包括局部护理、物理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分抗生素、局部用药及免疫调节剂使用;手术适用于Ⅲ度肿大伴呼吸障碍等情况,有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等多种方式及术后护理要点;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等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要接种疫苗等,长期随访监测咽部等情况,还需心理支持。
一、慢性扁桃体炎的诊断与病情评估
1.诊断标准:慢性扁桃体炎需结合病史、症状及体征综合判断,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咽痛、口臭、扁桃体肿大及表面瘢痕或脓栓,儿童患者可能伴随吞咽困难或睡眠打鼾,成年人多以咽部异物感或低热为主,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C反应蛋白(CRP)或血沉(ESR)可能异常,但无特异性。
2.病情分级:根据扁桃体肿大程度分为Ⅰ度(仅达腭咽弓)、Ⅱ度(超过腭咽弓但未达中线)、Ⅲ度(达到或超过中线),同时需评估发作频率(如每年≥3次)及并发症风险(如扁桃体周围脓肿、风湿热、肾炎等),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腺样体肥大对呼吸的影响。
二、非药物治疗方案
1.局部护理:每日用温盐水(0.9%生理盐水)漱口3~4次,可减少细菌定植并缓解咽部不适,儿童患者需在成人监护下进行,避免误吸,保持口腔清洁,餐后使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食物残渣滞留。
2.物理治疗:超短波理疗可通过温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每周2~3次,每次15~20分钟,适用于慢性期患者,需在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自行使用不明设备。
3.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及烟酒刺激,减少对咽部的化学性刺激,儿童患者需控制甜食摄入,预防龋齿继发感染,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避免干燥空气加重咽部不适,成年人需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导致的免疫力下降。
三、药物治疗方案
1.抗生素使用:仅在急性发作期(如发热、咽痛剧烈、扁桃体脓性分泌物)使用,首选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或头孢类(如头孢呋辛),疗程7~10天,需完成全程治疗以避免耐药,儿童患者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2.局部用药:含漱液(如复方氯己定)可抑制细菌生长,每日3~4次,儿童患者需稀释后使用,避免刺激口腔黏膜,喷雾剂(如开喉剑)可直接作用于咽部,缓解疼痛,每日3~6次,需注意喷头方向,避免误入气管。
3.免疫调节剂:对于反复发作患者(每年≥5次),可考虑使用匹多莫德或胸腺肽,疗程3~6个月,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患者需评估免疫功能后再决定是否使用,避免盲目补充导致免疫紊乱。
四、手术治疗指征与方案
1.手术指征:扁桃体Ⅲ度肿大伴呼吸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反复急性发作(每年≥7次)、引发全身并发症(如风湿热、肾炎)或怀疑肿瘤时,需考虑手术切除,儿童患者需综合评估腺样体情况,避免单纯切除扁桃体后腺样体代偿性增生。
2.手术方式: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儿童及成年人,传统扁桃体剥离术适用于扁桃体周围粘连严重者,需在全麻下进行,儿童患者需选择经验丰富的麻醉师,避免麻醉并发症。
3.术后护理:术后24小时内需冷敷颈部,减少出血风险,儿童患者需密切观察呼吸情况,避免因疼痛哭闹导致出血,饮食从流质(如米汤)逐步过渡到软食(如粥),避免硬质食物划伤创面,成年人需避免剧烈运动1~2周,预防继发性出血。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3岁以下儿童扁桃体免疫功能尚未完善,需谨慎评估手术必要性,避免过度治疗,反复发作患者需排查是否合并过敏性鼻炎或胃食管反流,针对性治疗原发病,术后需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创面愈合。
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急性发作期优先选择局部用药(如含漱液),避免全身使用抗生素,如需使用,首选青霉素类,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手术需推迟至产后,避免麻醉及手术应激对胎儿的影响。
3.老年人及合并症患者: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后再手术,预防感染,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减少术中出血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需评估肺功能,避免全麻后呼吸抑制。
六、预防与长期管理
1.预防复发: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儿童患者需定期口腔检查,及时治疗龋齿,成年人需戒烟限酒,避免咽部长期受刺激。
2.长期随访:术后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咽部情况,儿童患者需监测腺样体大小,预防复发,反复发作患者需每半年检测免疫功能(如IgA、IgG水平),调整治疗方案。
3.心理支持:慢性扁桃体炎可能导致儿童患者自卑(如口臭影响社交),需家长耐心沟通,成年人可能因反复发作影响工作,需调整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