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是与遗传过敏素质相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涉及遗传、免疫、皮肤屏障等多方面因素,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同,有特定诊断与鉴别方法,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预防需注意相关人群护理,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
遗传因素
遗传在异位性皮炎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一方患有异位性皮炎,子女患病的风险约为20%-30%;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异位性皮炎,子女患病风险可高达50%-70%。特定的基因位点与异位性皮炎的易感性相关,例如丝聚蛋白基因(FLG)突变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的重要遗传因素,FLG基因突变会使皮肤保水能力下降,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从而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引发炎症反应。
免疫异常
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存在异常。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亢进是异位性皮炎的重要免疫特征之一。Th2细胞会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3(IL-13)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会促进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导致血清IgE水平升高,同时还会引起皮肤炎症细胞的浸润,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进一步加重皮肤的炎症反应。
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皮肤屏障具有防止水分丢失、阻挡外界过敏原和刺激物侵入的作用。异位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存在缺陷,角质层中丝聚蛋白生成减少,导致角质层结构和功能异常。这使得皮肤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刺激,从而引发皮肤炎症,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瘙痒等症状。
临床表现
不同年龄阶段表现
婴儿期:多在出生后2-6个月发病。好发于面部,尤其是双颊部,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融合成片,有明显渗出倾向,搔抓后可出现糜烂、结痂。患儿常因瘙痒而哭闹不安,影响睡眠和生长发育。
儿童期: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在儿童期直接发病。分为湿疹型和痒疹型。湿疹型多见于四肢屈侧,如肘窝、腘窝等部位,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肥厚、苔藓样变;痒疹型好发于四肢伸侧,表现为散在的圆形丘疹,质地较硬,瘙痒剧烈。
青少年及成人期:皮损可局限于某些部位,如手部、颈部、眼睑等,也可泛发全身。皮肤干燥、粗糙,苔藓样变明显,瘙痒仍然是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可能会因为频繁搔抓而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等。
瘙痒特点:异位性皮炎患者往往伴有剧烈瘙痒,且瘙痒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瘙痒可在夜间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搔抓会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炎症加重,形成瘙痒-搔抓-炎症加重的恶性循环。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病史方面要询问家族过敏史、患者本人的过敏史等。临床表现符合异位性皮炎的特征,如皮肤干燥、湿疹样皮疹、伴有剧烈瘙痒等。还可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斑贴试验用于检测过敏原,血清IgE检测可了解患者的过敏状态,皮肤活检有助于了解皮肤的病理改变等。
鉴别诊断:需要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慢性湿疹等疾病相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去除接触物后病情可迅速好转;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部、胸背部等,皮疹表现为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慢性湿疹一般没有家族过敏史,皮疹多对称分布,边界不清,病程相对较长,但不如异位性皮炎有明显的遗传过敏倾向。
治疗与预防
治疗: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等。一般治疗主要是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湿润,避免过度洗浴,使用温和的护肤品等。药物治疗方面,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药物,如外用糖皮质激素(用于轻中度炎症)、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抗组胺药物(用于缓解瘙痒)等。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系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这类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大,需要谨慎使用。
预防:对于有异位性皮炎家族史的人群,要注意加强皮肤护理,婴儿期要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接触过敏原。儿童和成人要注意避免搔抓皮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以减少异位性皮炎的发作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婴儿皮肤娇嫩,在护理时要特别注意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护肤品,洗浴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如果婴儿出现异位性皮炎症状,要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要教育儿童避免搔抓皮肤,同时家长要监督儿童的用药和皮肤护理情况。
成人:成人患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为瘙痒等症状而产生焦虑情绪,焦虑可能会加重瘙痒症状。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根据自身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