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扁桃体炎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细菌性、病毒性及混合感染)、免疫调节异常(局部免疫失衡、全身免疫状态影响)、解剖结构异常(隐窝结构异常、位置异常)、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空气污染、吸烟与二手烟、饮食)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孕妇、老年人需针对性处理)。
一、感染性因素
1.1细菌性感染
链球菌属(尤其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是慢性扁桃体炎最主要的病原菌,其可通过直接侵袭扁桃体隐窝上皮细胞,引发持续性炎症反应。研究显示,约30%~50%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扁桃体隐窝分泌物中可检测到该菌,其产生的M蛋白、链激酶等毒素可破坏黏膜屏障,导致反复感染。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也可通过定植于扁桃体隐窝,形成生物膜结构,增强细菌耐药性,延长感染周期。
1.2病毒性感染
腺病毒、EB病毒等常见呼吸道病毒可通过诱导扁桃体上皮细胞产生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促炎因子,激活局部免疫反应。临床观察发现,病毒性感染后2~4周内,约15%~20%的患者会因免疫调节失衡发展为慢性炎症。其中,EB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后期出现慢性扁桃体炎的风险较普通人群高3倍。
1.3混合感染
约25%~30%的慢性扁桃体炎病例存在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的情况。细菌定植可降低局部抗病毒免疫应答效率,而病毒感染又可通过破坏黏膜完整性,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这种协同作用会显著延长炎症持续时间,增加扁桃体组织纤维化的风险。
二、免疫调节异常
2.1局部免疫失衡
扁桃体作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免疫功能异常是慢性炎症的重要诱因。研究发现,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扁桃体组织中Th17细胞比例显著升高(正常值<5%,患者可达12%~18%),其分泌的IL-17可促进中性粒细胞浸润,加重组织损伤。同时,调节性T细胞(Treg)功能缺陷导致抗炎因子IL-10分泌不足,无法有效抑制过度免疫反应。
2.2全身免疫状态影响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其慢性扁桃体炎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2~3倍。这类患者体内存在的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可通过血液循环沉积于扁桃体组织,激活补体系统,引发持续性炎症。此外,免疫缺陷病(如HIV感染、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因T淋巴细胞功能受损,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也易导致扁桃体慢性感染。
三、解剖结构异常
3.1扁桃体隐窝结构异常
正常扁桃体表面有10~20个隐窝,深度约2~3mm。当隐窝数量超过25个或深度超过5mm时,称为“隐窝肥大”,此类结构易导致食物残渣、脱落上皮细胞滞留,形成隐窝角化栓。研究显示,隐窝肥大患者慢性扁桃体炎复发率较正常结构者高40%。
3.2扁桃体位置异常
约5%~8%的人群存在扁桃体位置过低(接近舌根)或过前(突出于口咽前壁)的情况。这种解剖变异会改变局部气流动力学,导致扁桃体表面干燥,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同时,异常位置可能影响吞咽功能,使食物残留于扁桃体周围,增加感染风险。
四、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
4.1空气污染暴露
长期暴露于PM2.5>35μg/m3的环境中,慢性扁桃体炎发病率增加1.8倍。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可刺激扁桃体黏膜,导致纤毛运动障碍,影响病原体清除。儿童因呼吸道直径较成人细,更易受空气污染影响,其患病风险较成人高25%。
4.2吸烟与二手烟暴露
主动吸烟者慢性扁桃体炎患病率是非吸烟者的2.3倍,二手烟暴露者患病率增加1.6倍。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成分可抑制扁桃体局部免疫细胞功能,降低IgA抗体分泌量,同时破坏黏膜完整性,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
4.3饮食因素
高糖饮食(每日添加糖摄入>50g)与慢性扁桃体炎发病呈正相关。糖分可促进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生长,其产生的有机酸会降低扁桃体局部pH值,抑制免疫细胞活性。此外,辛辣食物刺激可引发扁桃体黏膜血管扩张,加重炎症反应。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5.1儿童患者
3岁以下儿童因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慢性扁桃体炎易引发中耳炎、鼻窦炎等并发症。建议此类患儿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生理盐水漱口、局部冷敷),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的药物。若反复发作(每年>7次),需在5岁后评估扁桃体切除指征。
5.2孕妇患者
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可导致扁桃体黏膜血管扩张,增加感染风险。治疗时应避免使用四环素类(可能致胎儿牙齿着色)、氨基糖苷类(可能致耳毒性)药物。若需手术,应选择妊娠中期(14~27周),此时流产风险最低。
5.3老年人患者
65岁以上患者因免疫力下降,慢性扁桃体炎可能合并肺炎链球菌感染,需警惕败血症风险。治疗时应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使用经肾脏代谢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若存在吞咽困难,需评估营养支持方案,防止误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