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由直肠上静脉丛曲张形成,位于齿状线以上,有便血、脱出等症状,检查可通过肛门指诊、肛门镜,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隆起病变,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有便血、脱出、肠道刺激症状,检查靠直肠指诊、结肠镜,治疗以内镜下治疗为主,较大或怀疑恶变需手术,两者在多方面有区别,需鉴别诊断后据情况治疗。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内痔:是由直肠上静脉丛曲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位于齿状线以上,由内脏神经支配,通常无痛,但发生血栓、嵌顿等情况时可出现疼痛。内痔的发生与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有关,长期腹压增加会导致直肠上静脉丛回流受阻,从而引发内痔。
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肿瘤性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炎症刺激、生活习惯等有关,例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可能增加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二、症状表现
内痔
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便血颜色鲜红,通常在排便后滴出或喷射状出血,出血程度可轻可重,轻度内痔可能仅在大便纸上有少量血迹,重度内痔可能出血量较多。便血的原因是排便时粪便摩擦曲张的静脉团,导致静脉破裂出血。
脱出:Ⅱ度以上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排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进展,脱出后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脱出的内痔若发生嵌顿,会出现剧烈疼痛。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内痔脱出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女性妊娠期间由于腹压增加,内痔脱出可能更易发生且症状可能更明显;老年人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内痔脱出后回纳相对困难。
直肠息肉
便血:息肉较小的时候,便血症状可能不明显,当息肉较大时,可出现便血,便血颜色一般为鲜红色,量不多,常附着在粪便表面。儿童直肠息肉便血较为常见,多表现为便后手纸上有血迹。
脱出:直肠下端的息肉可脱出肛门外,呈球形,便后可自行回纳。不同年龄儿童的直肠息肉脱出情况有差异,幼儿直肠息肉脱出后可能需要家长协助回纳。
肠道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肠道刺激症状,尤其是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对肠道的刺激更明显。
三、检查方法
内痔
肛门指诊:可触及齿状线以上柔软的静脉团,但较大的内痔有时不易被触及。在检查时需注意手指的轻柔操作,避免引起患者疼痛和不适,对于老年人肛门括约肌较松弛的情况,指诊相对容易进行;而对于年轻女性,尤其是未婚未育者,指诊时需注意动作轻柔。
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通过肛门镜可以清晰地看到内痔的曲张静脉团,有助于明确诊断。检查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肛门镜口径,避免对肛门造成过度损伤。
直肠息肉
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内的息肉,尤其是低位的直肠息肉。指诊时能感觉到直肠内有隆起性病变,质地可软可硬,对于肿瘤性息肉,质地可能相对较硬。不同年龄患者直肠指诊的感受不同,儿童直肠息肉指诊时可能更容易发现,因为儿童直肠相对较窄。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息肉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直肠黏膜的情况,发现息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结肠镜检查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确保肠道清洁,以便清晰观察肠道黏膜。对于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可能减弱的情况,肠道准备需要更加充分;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时需要更加谨慎,选择合适的检查设备和操作方式。
四、治疗原则
内痔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初期内痔,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内痔症状,常用温水坐浴,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对于出血较多的内痔,可采用硬化剂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入内痔黏膜下,使痔核硬化萎缩。
手术治疗:适用于内痔脱出严重、嵌顿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方式有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等。不同手术方式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女性患者若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手术选择需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和哺乳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直肠息肉
内镜下治疗:是直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较小的息肉可采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电凝切除术等。内镜下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儿童直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时需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肠道黏膜。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息肉、内镜下治疗困难或怀疑有恶变的息肉,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手术方式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等选择,如经肛门直肠息肉切除术等。对于肿瘤性息肉,手术切除后需要密切随访,监测是否有复发及恶变情况。
总之,内痔和直肠息肉在定义、病理特征、症状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均存在区别,临床上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进行准确鉴别诊断,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