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脓肿与痔疮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上有区别。肛门脓肿由细菌感染致肛门直肠周围间隙感染形成,局部和全身表现因脓肿位置而异,检查有直肠指诊、超声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肿大,内痔、外痔、混合痔表现不同,检查有视诊、直肠指诊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
一、定义与病因
肛门脓肿
定义: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病因:常因肛腺阻塞感染蔓延至周围间隙,如肛管直肠损伤、肛裂等导致细菌入侵引发炎症进而形成脓肿。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青年男性相对多见,生活中久坐、不注意肛门局部卫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弱,也更容易罹患肛门脓肿。
痔疮
定义: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常见疾病。
病因:与多种因素相关,久坐久站、便秘、妊娠、前列腺增生等导致腹压增高,或长期饮酒、进食大量刺激性食物等,可引起肛管直肠静脉丛回流障碍,导致痔疮形成。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盆腔压力增大等因素也易患痔疮。
二、临床表现
肛门脓肿
局部表现:病变部位红、肿、热、痛明显,脓肿位置表浅时,肿胀、疼痛较剧烈,可摸到波动感;位置深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相对不明显,但全身感染症状较重,如发热、寒战、乏力等。不同部位的肛门脓肿有不同特点,如坐骨直肠窝脓肿,患者会出现患侧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为跳痛,坐立不安,排尿困难等。
全身表现:浅部脓肿全身症状相对较轻,深部脓肿全身症状较明显,可出现高热、寒战等败血症表现,尤其对于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的特殊人群,全身感染症状可能更严重,需密切关注。
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呈鲜红色,可呈点滴状或喷射状,一般无疼痛,当内痔脱出嵌顿、水肿、感染时可出现疼痛。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时,可伴有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疼痛较为剧烈,尤其在排便、行走、咳嗽时加重。混合痔则兼有内痔和外痔的表现,严重时可脱出肛门外呈环状,称环状痔,嵌顿后可引起坏死、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痔疮可能因孕期生理变化而加重,出现更明显的症状。
三、检查方法
肛门脓肿
直肠指诊: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若为脓肿,部分病例可触及波动感。对于儿童患者,进行直肠指诊时需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和损伤。
超声检查:能帮助判断脓肿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深部脓肿的定位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难以通过直肠指诊明确的情况。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同时关注血糖情况,因为高血糖会影响感染的控制。
痔疮
肛门视诊:医生通过肉眼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有无外痔、内痔脱出等情况,对于一些轻微的内痔脱出,在排便后进行视诊可能更易发现。
直肠指诊:主要是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等,对于痔疮患者,直肠指诊一般无特异性表现,但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需注意有无同时合并其他直肠疾病。
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直肠黏膜的情况,能清晰看到直肠下端及肛管内的病变,对于诊断痔疮有重要意义,在检查过程中需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引起患者疼痛和不适。
四、治疗原则
肛门脓肿
非手术治疗:早期较小的脓肿可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局部可用温水坐浴等方法,促进炎症消退。但抗生素治疗需严格按照适应证,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抗生素,且需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手术方式根据脓肿的位置等情况选择,如低位脓肿可行一次性切开引流术,高位脓肿可能需要行挂线疗法等。手术治疗后需加强创面护理,定期换药,促进创面愈合。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术后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心脑血管意外等,需加强监测和护理。
痔疮
非手术治疗:对于无症状的痔疮一般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疮首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包括坐浴(如温水坐浴,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局部使用痔疮膏或栓剂、口服改善静脉回流的药物等。对于妊娠期女性痔疮患者,非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需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和治疗方法,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手术治疗:当非手术治疗无效、痔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传统的外剥内扎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等。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前需评估全身状况,如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切口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