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新冠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二者在病原体、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测、治疗、预防等方面存在不同。流感起病急全身症状突出,通过飞沫等传播,可通过核酸检测等诊断,发病48小时内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治疗,可通过接种疫苗等预防;新冠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经飞沫等传播,核酸检测等可确诊,有一般、抗病毒等治疗,可通过接种疫苗等预防,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各自需注意的预防和应对要点。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其遗传物质相对容易发生变异,目前已发现多种变异株。
临床表现方面
流感:起病急,主要症状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较为突出,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如咳嗽、流涕等,但部分患者也可出现较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儿童流感可能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部分儿童可能仅表现为低热、轻微咳嗽等,也有少数儿童会出现MIS-C(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表现为发热、皮疹、黏膜炎症、休克或体克前奏等多系统受累的情况。
传播途径方面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而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另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实验室检测方面
流感: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流感病毒核酸,可明确是否为流感病毒感染及型别。
病毒分离培养:将呼吸道标本接种到细胞中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是流感病毒检测的金标准,但耗时较长。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若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新型冠状病毒: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血液等中的新冠病毒核酸,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基因测序:对病毒核酸进行测序,可明确病毒的变异情况等。
抗体检测:包括IgM和IgG抗体检测,IgM抗体多在感染后3~5天出现,IgG抗体出现相对较晚,但抗体检测一般用于感染的筛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唯一依据。
治疗方面
流感: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抗病毒治疗: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常用药物有奥司他韦等。
新型冠状病毒: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支持治疗,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生命体征等。
抗病毒治疗:目前有一些抗病毒药物在临床试用,如Paxlovid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免疫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会涉及到免疫调节等治疗。
预防方面
流感:
接种流感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一般建议60岁及以上老年人、6月龄~5岁儿童、孕妇、6月龄以下儿童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药物预防:可使用奥司他韦等药物进行药物预防,但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主要用于有流感疫苗接种禁忌或接种后尚未获得免疫能力的重症流感高危人群的紧急临时预防。
一般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等。
新型冠状病毒: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可降低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应积极接种疫苗并完成加强免疫。
个人防护措施:佩戴口罩(尤其是在密闭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环境消毒:对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等进行定期消毒等。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流感疫苗接种是预防儿童流感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应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需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可能出现病情进展较快等情况,要注意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和营养等。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流感或新冠病毒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在预防方面更应注重疫苗接种、做好个人防护等;老年人感染后也需要更加积极地监测健康状况,及时就医。孕妇感染流感或新冠病毒后可能对自身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需更加谨慎地进行预防和治疗,如孕妇接种流感疫苗是安全有效的,感染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