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是与寒冷相关的末梢部位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冬季常见,好发于儿童、妇女及末梢循环不良者等。冬天易长冻疮与寒冷刺激(局部血管收缩、温度变化频繁)和个体因素(末梢循环较差、皮肤湿度、缺乏运动)有关,预防可从保暖防护和促进血液循环入手,已长冻疮要注意保暖并根据情况处理,未破溃可用促进血液循环药膏,破溃需就医。
一、冻疮的定义与基本情况
冻疮是一种与寒冷相关的末梢部位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儿童、妇女及末梢循环不良者等人群,在冬季较为常见。
二、冬天易长冻疮的原因
(一)寒冷刺激是主因
1.局部血管收缩:当人体处于低温环境时,如冬天的寒冷气候,皮肤血管会发生收缩。这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目的是减少热量散失。但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血管收缩可能过于强烈,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例如,皮肤血管持续收缩超过一定时间,就会影响血液的正常灌注,使得局部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从而增加了长冻疮的风险。一般来说,当环境温度低于10℃时,就可能对皮肤血管产生较明显的影响。
2.温度变化频繁:冬天的天气往往是多变的,可能会出现温度的大幅波动。比如,从室外寒冷的环境突然进入室内温暖的环境,皮肤血管会经历快速的扩张和收缩变化。这种反复的变化会使血管的弹性受到影响,更容易发生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血液循环。例如,在从寒冷的户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手部皮肤的血管先因室内温暖而扩张,随后又因再次接触冷空气而收缩,如此反复,就容易引发冻疮。
(二)个体因素影响
1.末梢循环较差
儿童群体:儿童的末梢血液循环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成年人来说,血液循环速度较慢,而且皮肤的保温能力也较弱。例如,儿童的手部、脚部等末梢部位的血管较细,血液流动相对缓慢,在寒冷环境下更容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容易长冻疮。一般3-12岁的儿童由于末梢循环特点,在冬天更易受冻疮困扰。
女性群体:女性的体表温度通常比男性低一些,这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此外,女性在冬天往往更注重美观,可能会穿着相对较单薄来保持身材,这使得身体的末梢部位更容易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影响血液循环,增加长冻疮的几率。
末梢循环不良病史者:那些既往有末梢循环不良相关疾病的人,如雷诺病患者,其血管对寒冷的敏感性更高,在冬天更容易出现血管收缩、痉挛等情况,导致局部缺血,进而引发冻疮。
2.皮肤湿度因素:如果皮肤经常处于潮湿状态,比如冬天在户外手部出汗后没有及时擦干,水分会带走皮肤的热量,使得皮肤温度降低,更易诱发冻疮。因为潮湿的环境会加速热量的散失,进一步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使皮肤组织更易受到寒冷的损伤。
3.缺乏运动:冬天人们的活动量相对减少,尤其是一些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血液循环速度会减慢。例如,长时间坐在办公室工作的人,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在寒冷环境下就容易长冻疮。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缺乏运动则会使血液循环功能减弱,增加冻疮发生的可能性。
三、冻疮的预防与应对
(一)预防措施
1.保暖防护
儿童:儿童在冬天要注意穿戴保暖的衣物,如厚手套、厚袜子等。选择保暖性能好的帽子来保护头部,避免头部散热过多。例如,给儿童选择填充了优质羽绒或保暖棉的手套和袜子,帽子要能够完全覆盖耳朵等部位。
女性:女性在冬天要注意穿着保暖且合适的衣物,避免过度追求美观而穿着过于单薄。可以选择一些保暖性能佳的外套、围巾、手套等。比如,选择带有绒毛内衬的外套,既保暖又时尚,同时要注意脚部的保暖,选择厚底且保暖的鞋子。
末梢循环不良人群:这类人群除了常规的保暖措施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保暖功能的特殊服饰,如带有加热功能的保暖手套等。并且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如果必须在寒冷环境中,要注意定时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
2.促进血液循环
运动方面:无论是儿童、女性还是其他人群,都应适当进行运动。儿童可以在课间休息时进行一些简单的户外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成年人可以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每周至少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
按摩:经常对易长冻疮的部位进行按摩,如手部、脚部等。可以在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双手揉搓双手,从手指根部向指尖方向按摩,促进手部血液循环;对于脚部,也可以用手按摩脚底等部位。按摩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状况,降低冻疮的发生风险。
(二)已长冻疮的应对
如果已经长了冻疮,首先要注意保暖,避免再次受冷刺激。对于未破溃的冻疮,可以使用一些促进血液循环的药膏等进行涂抹,但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如果冻疮出现破溃等情况,要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的处理,避免感染等情况的发生。例如,对于儿童冻疮患者,若冻疮部位未破溃,可以使用含有肝素钠等成分的药膏来促进血液循环;若出现破溃,要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儿童用手搔抓,防止感染加重。



